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评估语文试卷
【题目】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回望五千年的历史,祖国母亲用她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了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①尽管是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还是如yū( )滩上的驳船寸步难行,她的儿女们如风雨中的舵手,尽管困乏,希望的火焰却从不曾熄灭。他们眷恋着自己的母亲,贪念她美丽的笑涡。领奖典礼上一次次慷慨演讲,奥运会的赛场上一次次jié( )报频传,科技前沿的阵地上一次次攻坚克难……②勤劳、勇敢的中国人用硕果回报。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伤痕累累( )②隧洞( )③yū滩( )④jié报( )
(2)语段中两处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
【题目】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烈日当空,花园里的花儿耷拉着脑袋,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
B.无缘无故被母亲训斥了一番,他十分委屈,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
C.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登上月球这种曾被认为异想天开的事情已经成为现实。
D.我们永远存在于时间的漩涡中,我们永远也无法超越和摆脱时间,这是不屑置辩的。
【题目】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信息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歌行”是我国古诗的一种体裁,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B.“记”是古代一种以记叙、描写为主的文体——《醉翁亭记》——欧阳修
C.“序”是古代一种介绍书的内容的文体——《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D.“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出师表》——诸葛亮
【题目】结合语境补充相应诗句。
(1)俗子胸襟谁识我?____________。(《满江红》)
(2)当余之从师也,____________。(《送东阳马生序》)
(3)《过零丁洋》中,诗人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诗人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英雄气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抒发主人公为国杀敌、守卫边疆的坦荡胸怀和豪情壮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目】小语在《简·爱》读书会中分享了下面这首诗,认为它体现的爱情观与简·爱所持的爱情观是一致的。请你结合《简·爱》一书的内容具体分析。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题目】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下列对两首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渔家傲·秋思》中景物描写极具感染力:边声、号角声为动,千嶂、长烟、落日、孤城为静,动静结合,生动地展现出一幅充满宁静祥和的画面。
B.《渔家傲·秋思》整首词意境苍凉悲壮,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表达词人和他所理解的征夫们的感情,读来真切感人。
C.《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上阕开头两句通过梦境,把镜头定位在曾经生活过的军营之中,描写了豪放、壮阔的军旅生活。
D.《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下阕前两句写马快弦急,战斗激烈,渲染着战事的顺利,从侧面衬托了战士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
【2】这两首词都写到了一个共同的意象“__________”,都抒写了主人公渴望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不同之处在于《渔家傲·秋思》还表现出将士们因长期戍守边疆而产生的__________之情,《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还抒发了词人__________的悲愤之情。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庄宗好畋猎①,猎于中牟,践民田。中牟县令当②马而谏,为民请。庄宗怒,叱县令去,将杀之。伶人③敬新磨④知其不可,乃率诸伶走追县令,擒至马前,数之曰:“汝为县令,独不闻吾天子好猎乎?奈何纵民稼穑⑤,以供税赋?何不饥汝县民,而空此地,以备吾天子之驰骋!汝罪当死。”因前请亟⑥行刑,诸伶共唱和⑦之。庄宗大笑,县令乃得免去。
【注】①畋猎:打猎。②当:阻挡。③伶人:唱戏的演员。④敬新磨:人名。⑤稼穑:种植与收割,泛指农业劳动。⑥亟:立刻。⑦共唱和:一同高声附和。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吾孰与徐公美 孰视之 是可忍,孰不可忍
B.皆以美于徐公 以备吾天子之驰骋 以逸待劳
C.燕、赵、韩、魏闻之 独不闻吾天子好猎乎 闻所未闻
D.数月之后 擒至马前,数之曰 不计其数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2)何不饥汝县民,而空此地,以备吾天子之驰骋!
【3】同为劝谏,邹忌和敬新磨劝谏的方式略有不同,请结合甲、乙两个文段简要分析。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是缥缈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②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在文学作品中,言语之先的意象,和情绪意旨所附丽的语言,都要尽美尽善,才能引起美感。
③尽美尽善的条件很多。但是第一要不违背美术的基本原理,要“和自然逼真”。这句话讲得通俗一点儿,就是说美术作品不能说谎。不说谎包含有两种意义:一、我们所说的话,就恰是我们所想说的话;二、我们所想说的话,我们都吐肚子说出来了,毫无余蕴。
④意既不可以完全达之以言,“和自然逼真”一个条件在文学上不是做不到吗?或者我们问得再直截一点,假使语言文字能够完全传达情意,假使笔之于书的和存之于心的铢两悉称,丝毫不爽,这是不是文学上所应希求的一件事?
⑤这个问题是了解文学及其他美术所必须回答的。现在我们姑且答道: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
⑥先从事实下手研究。譬如有一个荒村或任何物体,摄影家把它照一幅相,美术家把它画一幅图。这种相片和图画可以从两个观点去比较:第一,相片或图画,哪一个较“和自然逼真”?不消说得,在同一视域内的东西,相片都可以包罗尽致,并且体积、比例和实物都两两相称,不会有丝毫错误。图画就不然。美术家对一种境遇,未表现之先,先加一番选择。选择定的材料还须经过一番理想化,把美术家的人格参加进去,然后表现出来。所表现的只是实物一部分,就连这一部分也不必和实物完全一致。所以图画决不能如相片一样“和自然逼真”。第二,我们再问,相片和图画所引起的美感哪一个浓厚,所发生的印象哪一个深刻,这也不消说,稍有美术口胃的人都觉得图画比相片美得多。
⑦文学作品也是同样。譬如《论语》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句话,绝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如果说详细一点,孔子也许这样说:“河水滚滚地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吗?过去的事物不就永远过去绝不回头吗?我看见这流水心中好不惨伤呀!……”但是纵使这样说去,还没有尽意。而比较起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九个字,比这段长而臭的演义就值得玩味多了!在上等文学作品中——尤其在诗词中——这种言不尽意的例子处处可见。譬如陶渊明的《时运》“有风自南,翼彼新苗”,《读<山海经>》“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本来没有表现出诗人的情绪,然而玩味起来,自觉有一种闲情逸致,令人心旷神怡。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末二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也没有说出诗人的心绪,然而一种凄凉惜别的神情自然流露于言语之外。……再就写景说,无论何种境遇,要描写得惟妙惟肖,都要费许多笔墨。但是大手笔只选择两三件事轻描淡写一下,完全境遇便呈露眼前,栩栩如生。譬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四十字把乡村风景写得多么真切!再如杜工部的《后出塞》:“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寥寥几句话,把月夜沙场状况写得多么有声有色,然而仔细观察起来,乡村景物还有多少为陶渊明所未提及,战地情况还有多少为杜工部所未提及。从此可知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
【1】请你概括选文作者的观点。
【2】说说第⑦段作者将孔子的原话与“长而臭的演义”作比较的意图。
【3】作者说“在上等文学作品中——尤其在诗词中——这种言不尽意的例子处处可见”,请你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诗句为例进行论证,替换第⑦段中画线的句子。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柳先生的正骨膏
①邾镇东大街新开张的药铺叫汉春堂,坐堂的先生姓柳,人称柳先生,从东北躲战乱来邾镇。柳先生擅长骨科,跌打损伤脱臼骨折手到病除,据说,他熬制的外敷膏药正骨膏更是神奇,无论多严重的骨折,经柳先生手法复位后,贴上正骨膏再用竹片固定,少则十日多则一月,断骨愈好如初。
②日本人攻打邾镇的那天,一颗炮弹落在颜老爷的家里,三间大堂屋成了废墟,颜老爷正在前厅伺候他的花树,震得昏了过去。半日后醒来,他看到养在莲花缸里的那株花树,如小臂粗的树干被炸断,仅连接着一部分树皮,颜老爷两眼一黑又昏过去。那株树是儿子带回来的,儿子的喜好,颜老爷视为珍宝。儿子和他的部队在台儿庄与日本人决战时,壮烈殉国,老人把儿子的一捧骨灰埋在树根下,更是视树为生命。
③现在,儿子的树被日本人毁了,颜老爷像被挖了心一样。他失魂落魄地在院子的残垣断壁间转圈,不知如何是好。许久,他一下子想起柳先生,救人的命和救树的命都是救命,也是心急乱求医,柳先生成了他救命的稻草,一路跌跌撞撞来到柳先生的药铺,全不顾大街上枪弹横飞,见到柳先生,颜老爷扑通一声就跪下了。
④柳先生来到花树前,小心地扶起来,把断茬对齐捏实贴上正骨膏,周匝固定木棍。三日后,树叶竟振作起来,十日后,树叶重新泛绿,一月后,树干断处长好了。
⑤颜老爷一脸泪痕,紧抓着柳先生的手说:“你救了我儿子,也救了我啊!”
⑥邾镇沦陷后,病人挤满了柳先生的药铺,断胳膊断腿的病人很多。这天,柳先生在药铺里配药,心里默念着药方,川续断十钱,右手去药匣抓药,放进左手的戥子里一称,正好。继续一味味抓药,骨碎补十钱、藏红花十钱……
⑦汉春堂的大门咣当一声开了,听声音不是手推开的,是脚踢开的。一群日本兵涌进来,后边还抬着一个嗷嗷乱叫的军官,候诊的病人吓得四处躲藏。
⑧翻译官提着手枪走近柳先生,说:“听说你医术高明,请你为少佐先生治伤,伤愈后重赏。”说着指指乱叫的日本人,“少佐先生率兵进山剿匪,被八路的地雷炸伤,两条腿骨头断了。”
⑨柳先生一怔,然后缓步上前,看看担架上那张被疼痛扭曲的脸,认识。邾镇沦陷后,这个日本人牵着一条凶犬,在大街上咬死咬伤的人不计其数。
⑩柳先生指点把病人放到诊床上,然后双手在断腿上拿捏,病人忽然疼得又叫起来,日本兵哗哗地拉枪栓,黑洞洞的枪口一齐对着柳先生。柳先生好像没看见,继续接骨,修正碎骨后外敷正骨膏再竹片固定。一条腿整好换另一条腿,有条不紊。
⑪“好了,隔日过来换膏药。”柳先生说着直起身去洗手,不再说话。翻译官放下大把银元,日本兵抬着少佐走了。
⑫隔日,翻译官抬着那个日本少佐来换膏药,又放下大把银元。
⑬又隔日,那个日本少佐被抬过来换膏药,翻译官再放下大把银元。
⑭这些日子,柳先生药铺里来治病的人越来越少,以致门可罗雀。
⑮半月后,日本少佐是拄着拐杖来的,两个日本兵扶着,见了柳先生露出一脸笑,不住地说:“你的,良民大大的!”柳先生也笑,只是不多说话。日本少佐换完药走了,当然还留下许多银元。
⑯柳先生听到大门口哗啦一声响,出门看,是颜老爷把他的莲花缸摔碎在柳先生的门口,还记莲花缸里的花树嘎吱一下当腰折断,丢在地上愤愤而去,街上好多围观的人,恨恨地吐下唾沫,转身散去。
⑰柳先生一脸淡然。
⑱一个月后,是日本少佐自己走着来的,翻译官跟在后面抱着一坛酒。柳先生和日本少佐已成了熟人,最后一次换完药开始喝酒,喝酒的时候,推杯换盏很是热闹,一坛酒喝光还没尽兴,柳先生提议翻译官再去拿一坛酒来。
⑲翻译官抱着酒坛子回来时,日本少佐躺在地上已经死了,面目狰狞,胸口插着一把刀,刀柄深入,污血满地。
⑳柳先生在院里正给颜老爷的那棵花树换药。莲花缸换了新的,缸里的花树折断处周匝固定着木棍,花树枝青叶绿,一派盎然。
㉑刑场上,翻译官问柳先生:“你当初为什么给少佐先生医伤?”
㉒“我是医病的先生,不能坏了先生的名声。”柳先生说。
㉓“那你干嘛又杀死他?”翻译官追问。
㉔“我是中国人,不能坏了中国人的名声!”柳先生脱口而答。
【1】请你完成对小说的故事情节的梳理。
花树被炸→( )→少佐求医→颜老爷摔缸砸树→( )→柳先生就义
【2】按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
(1)柳先生好像没看见,继续接骨,修正碎骨后外敷正骨膏再竹片固定。一条腿整好换另一条腿,有条不紊。(结合语境,说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莲花缸换了新的,缸里的花树折断处周匝固定着木棍,花树枝青叶绿,一派盎然。(说说这句话的内涵。)
【3】说说文章结尾采用“翻译官与柳先生对话”的形式,好在哪里?
【题目】写作。
还记得刚刚走进初中校门时,你写过“新老师(同学、朋友)”这类话题的作文吧?转眼间,如歌的初中生活即将结束,班里要制作一本班史,其中一个版块是“师生风采”,你要完成一个任务为这个栏目投稿。
稿件要求:
①以师生为原型,以文字的形式叙述师生的典型事迹,或截取某一生活片段、代表性语言,彰显其特点。
②因为是熟悉的话题,不妨在切入角度、表现形式上多作些思考,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③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④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