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题目】经典诗文默写。[在第(1)~(6)题中,任选四题;在第(7)~(8)题中,任选一题]
(1)_______________ ,不舍昼夜。(《<论语>十二章》)
(2)_______________ ,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
(3)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___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4)遥怜故园菊,_______________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5)_______________ ,蟋蟀们在这里弹琴。(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6)春天像健壮的青年,_______________ ,他领着我们上前去。(朱自清《春》)
(7)“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王湾《次北固山下》)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乘风破浪前行的真实写照。
(8)告别时我们常常会依依不舍,但我们可以像李白那样“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化离别之思为清风朗月,彼此牵挂。
【题目】阅读语段,完成问题。
在这个时节,花朵绽开,揭示出内里深藏的生命之美。晨光轻轻洒在花瓣上,仿佛在为它们沐yù。微风拂过,花香飘散,吸引了蜜蜂和蝴蝶们在花丛中pái徊,舞动着生命的旋律。这个时刻,大自然仿佛是一幅静谧的画卷,一切都在宁静中绽放。春姑娘就在这宁静的美丽中继续着她神秘而壮丽的舞蹈。
【1】请根据语境,在下面选出加点字正确的读音。(只填序号)
(1)花朵绽_______(A.zàn B.zhàn)开,揭示出内里深藏的生命之美。
(2)这个时刻,大自然仿佛是一幅静谧_______(A.mì B.yì)的画卷。
【2】请根据语境,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
(1)沐 yù____ (2)pái ____ 徊
【题目】打开《朝花夕拾》,走进文学巨匠鲁迅的童年生活,请任选童年鲁迅的一个特点,仿照示例,写下你的阅读发现。
示例:活泼贪玩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会在先生读书入神时套盔甲做游戏,在课堂上偶尔走神,我发现童年的鲁迅活泼贪玩,原来贪玩是儿童的天性。
我的阅读发现:_______
在《_______》中,鲁迅______________
【题目】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百花齐放才能让世界春色满园。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浅出地阐释,文明交流互鉴是 的桥梁、 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③( )深化交流互鉴,才能推动文明发展。④展望未来,努力把“一带一路”建成文明之路,就能为共建“一带一路”不断筑牢民心基石,让人类文明更加绚丽多彩。
(1)请将下面的语句分别填在第②句的横线上。(只填序号)
A.推动人类社会进步
B.增进各国人民友谊
(2)第③句缺少一个合适的关联词语,请写在下面。
(3)判断第④句中加点词的词性,请写在下面。
【题目】请你参加以“有朋自远方来”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活动一:书笔画】请在下面的米字格中,按顺序依次写出“朋”字的笔画。
(2)【活动二:拟标语】为激发同学们参与活动的热情,请围绕主题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20字以内)
(3)【活动三:仿句子】请你仿照横线前后的句子,再写一句符合语境的话,表达你对“朋友”的看法。
朋友是快乐日子里的一把吉他,尽情地为你弹奏生活的愉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朋友是失败苦闷时的一盏明灯,默默地为你驱赶心灵的阴霾。
(4)【活动四:谈感悟】古有“四海之内皆兄弟”,今有“龟兔双赢理论”;远有“丝绸之路”,近有“一带一路”。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对“合作共赢”的感悟。
【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9月21日下午,“天宫课堂”第四课开讲了,向同学们播下科学和梦想的种子。内蒙古课堂的同学提问说:您看到太空垃圾了吗?空间站采取了哪些防范措施?北京课堂的同学提问说:太空没有参照,空间站如何判定自己的姿态和方向?……天宫授课老师最后总结说,同学们的提问,既有深度,又有高度。
当我们将空间站作为教室,让航天员当授课老师,在太空进行微重力下的科学试验,孩子们的探究意识、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马上得到了“激活”。这些既有深度又有高度的问题,不仅是个人素质的体现,更是其学习能力的一种张扬:学子们哪怕面对权威人员、专家学者,也要善于提问、敢于提问,甚至要提出质疑和异议。这样的提问,让自我思维能力走向纵深,也让探究意识、问题意识、质疑能力向前跨越一大步。
(摘编自《喜见“天宫课堂”激活孩子提问权》,2023.9.23《长沙晚报》)
【材料二】
【材料三】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好奇心都会逐渐降低,因为他们会越来越专注于某个领域,也会对习以为常的东西不再提出问题。但是中国孩子好奇心的下降显得尤为明显。“长时间以来,我国的教育都没有走出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院长郑永和指出背后的原因。
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培养模式,不可避免地会将知识体系落地到知识教学,然后进入“讲授——练习——考试”的套路中,再加上“重考试”“重分数”的评价体系,“刷题”成了大部分中小学生最常态的学习方式,也成了教师授课最惯常的做法。“而创新最怕的就是形成路径依赖。”郑永和说,找到解决问题的新办法可以称作创新,如果下次再遇到相同问题时,我们会按照上一次的路径去解决,慢慢地就形成了路径依赖。刷题讲究机械化、熟练,甚至有些学校已经把学生训练出了某种“条件反射”:只要拿到题,马上就能搜索到已经“印”在大脑中的解题套路。刷题与创新显然不能同向同行。
(摘编自《如何激发孩子们“刻在基因里”的科学好奇心》,2023.2.6《中国青年报》)
【材料四】孩子的行为和兴趣高度相关,他们反反复复做的事情往往就是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家长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行为,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对于家长来说,只要孩子兴趣的价值取向正确,就应该尊重和鼓励孩子的选择,不要试图用自己的想法来限制或代替孩子的想法。此外,家长要尽可能地避免过度干涉孩子的生活,给孩子留出足够的空间,让他们安排自己的生活。家长还应该用欣赏的眼光鼓励孩子大胆探索。当孩子在探索中遇到难题或遭遇失败后,家长应积极帮助并鼓励孩子坚持探索。
(摘编自《让兴趣成为培育青少年科学家潜质的关键项》,2023.8.15《光明日报》
【1】小语向你请教:为什么刷题与创新不能同向而行?请你根据【材料三】帮她答疑解惑,解释清楚理由。
【2】阅读【材料四】,谈谈家长应如何帮助孩子埋好兴趣的种子。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宫课堂”在普及科学知识的同时,向同学们播下了科学和梦想的种子。
B.大多数中小学生在知道科学家事迹后都会对科学研究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C.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好奇心会逐渐增强,而且会越来越专注于某个领域。
D.长时间以来,我国的教育都没有走出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一窗牵牛花
风中箫
①十五岁的她,叛逆、倔强,沉迷网络游戏,经常逃学,不管母亲怎样苦口婆心地劝说,甚至哀求打骂,都无济于事,她依然如故。母亲毫无办法,常常暗自垂泪。
②那次她逃学跟一帮朋友去爬山,偏找没路陡峭的地方走,结果摔下山来。所幸并无障碍,只是右腿骨折。打上石膏,医生说,需躺在床上静养三个月,右腿不能乱动,更不能下床。
③病房里静悄悄的,她那些朋友早不见了。她躺累了,挣扎着想起身,腿却钻心地疼,只能再躺下不动。她想抬一下右腿,又是一阵疼痛袭来,她心里忽然漫过无边无际的恐惧,反复纠缠着母亲问:“我的腿是不是再也不能走路了?”母亲一遍遍耐心地跟她说:“会好的,你躺着别动,过几天就能下地走路了。”她哪里受过这样的苦呢,嚷嚷着难受,发脾气,摔东西,哭闹不休母亲日夜守着她,像照料婴儿般呵护着她。
④因为疼痛和难受,病房里的时光,慢成了黑白的长镜头,昼夜似乎都已不再分明,她觉得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煎熬。
⑤母亲把家里的君子兰搬了来,放在病房的窗台上。母亲说,这是你十岁时从外婆家搬来的,刚开始你勤快地天天浇水,差点浇坏了……她转过头,望一眼那苍绿的君子兰,摇摇头说不记得了。
⑥几天后,从君子兰旁边拱出两片小小的嫩叶儿,探头探脑的。开始让人以为是棵小草随着叶子渐渐长大,母亲冲着她惊讶地说,原来是一棵牵牛花啊。她侧头望过去,细细的茎蔓嫩绿的叶子,看上去倒有些惹人喜欢。母亲找来一根竹竿插上,纤细的茎蔓便顺着竹竿向上攀爬着。白的墙,白的床单,那一抹新绿格外引人注意。
⑦牵牛花的茎蔓攀着竹竿一圈一圈向上爬,她一圈一圈数着,1、2、3……她想起了蹦跳着一级级数台阶的快乐,想起了走在阳光下轻快自在的感觉。她第一次意识到,原来,她曾经拥有那么多快乐和幸福。
⑧她渐渐安静下来,不再乱发脾气,不再吵嚷哭闹。
⑨早上醒来,她的目光,常常不由自主地望向窗台,心里满是期待:牵牛花的蔓又长高了没有?当然每一次她都不曾失望。纤细的茎蔓那样有力,直爬到竹竿的顶端,伸出毛茸茸的触角张望着。母亲用竹竿搭了个小花架,它顺着爬了上去,把一个窗台缠绕得绿意盎然。
⑩寂静的病房里,她安静地望着窗台上的牵牛花。以前,她见过路边的牵牛花,但她从来不知道,牵牛花的藤蔓是如此蓬勃,每时每刻都在向上飞快地生长,不知疲倦。每天清晨,它都会让她惊异,呀,又长高了。
⑪牵牛花的蔓牵着她的目光,茎蔓攀到哪儿,她的目光就追到哪儿,心,也跟着柔软细腻起来。牵牛花每抽出一片新叶子,她心里就会生出一些小小的欢喜和期待。
⑫她再也数不清牵牛花的蔓绕了竹竿多少圈,只看到,每一片叶子,都朝向窗外的阳光。
⑬牵牛花开的季节,她已经可以下床走动了。她回学校认真读书的样子,如一朵悄然开放的牵牛花。
⑭多年后,她接母亲来家里住,母亲看着满阳台的牵牛花,笑着问:“怎么都是牵牛花?”她笑道:“喜欢啊!”她忽然想起问:“那年,那盆君子兰一直都放在室内,怎么会长出牵牛花啊?”母亲淡淡地说:“我特意种上的。”
⑮她愣在了一旁,心里缠绕的都是那一窗浓绿的牵牛花。
⑯她记得,就是从那时起,她懂得了感恩,学会了珍惜。
【1】文章以“一窗牵牛花”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2】品味下列语句,体会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牵牛花的蔓牵着她的目光,茎蔓攀到哪儿,她的目光就追到哪儿,心,也跟着柔软细腻起来。
【3】明明是母亲特意种上的牵牛花,为什么在第⑥段中写道“母亲冲着她惊讶地说,原来是一棵牵牛花啊”?请把你的理解写下来。
【4】读完文章,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她”的性格变化过程。
【5】请结合文章主题和下面“链接材料”所述的情形,谈谈你对“父母之爱”的认识。
【链接材料】
史铁生双腿瘫痪后脾气暴怒无常,母亲默默地承受着,始终以耐心和微笑安抚儿子的心灵创伤,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林海音在小时候的一个下雨天“竟有勇气赖在床上”不去上学,她爸爸多次叫起未果,便抄起鸡毛掸子抽打女儿,后来又亲自送花夹袄到学校;长春一高考生的父亲郑岩坚持为高考儿子送饭100天不重样。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②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侯③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止:挽留。③俟:等待。④欤:句末语气词。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期返而食
(2)故人至暮不来
(3)令人求故人
(4)恐其自食其言也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起不食待之”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
A.遇故人而止之食。
B.友人惭,下车引之。
C.起之不食以俟者。
D.择其善者而从之。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4】请结合短文内容,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题目】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诗歌的前两句。
【2】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诗作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题目】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成长的道路上,有一些人物,或师长,或同辈,或朋友,或对手……有一些事物,或书本,或礼物,或成功,或挫折……常与我们一路同行,相伴相随。这些人物或事物煞费苦心或不经意间,给我们以无尽的鼓舞,以人生的智慧,以成长的力量……
请以“同行”为话题,联系自己的经历和体验,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提示与要求】
(1)自定立意;(2)文中不要出现透露你个人身份的信息;(3)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