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一初慧泉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10月月考语文试卷
【题目】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细节是文章的肉身
①每个人的写作肯定要写自己最深切的生命体验,这是托尔斯泰说的,我非常赞成。但写作文时,大部分人只会写概念,不会写细节,比如写到人物,就会写伟大、勤劳、勇敢、朴实等,却忽略了细节。细节是事物的组成部分,如果看不到细节,等于什么都没看到,两眼空空。
②有了细节,文章才立得住。
③比细节丰满更高的标准,则是个性。写不出个性,文章就会千篇一律。好的文章还有一个重要特点——灵动。语言要有灵气,打个比方,孙悟空打妖怪的时候,拔下一撮毛,一吹,就变出很多小猴子帮助他。很多人都注意到孙悟空拔下一撮毛,但关键在哪儿?关键是他那口气。这跟我们用词的道理一样,很多词没有灵气,是死板的、没有生气的。
④比灵气更高的要求是有味道。写作时要慎用时髦的语言,应该尽量用最朴实的语言。最后一点,少用成语。因为成语太现成了,是封闭的、自给自足的。有时不得不用,也要把成语翻新,或把它打开,用出新意。
⑤人的一生最长不过百年,情节是数得过来的,细节却是无数的。我们每一天的活动可以说都是细节,从吃、喝、拉、撒、睡,到油、盐、酱、醋、茶,都是细节。
⑥打个比方,你写一棵树,树的枝干,就是树的情节;满树的繁花,就是细节。你看树的枝干很少、很有限,可是满树的繁花,你就说不清楚。我为什么不把树叶说成细节,而是把繁花说成细节?我认为繁花更美,给人一种关感。
⑦细节是非常重要的。
⑧噢,细节原来是这些东西,是相对情节而言的,是无限的。所谓细节,就是事物的细微组成部分。可以说情节是因、是果,是此岸和彼岸。细节是从因到果的过程,从此岸到彼岸的过程。
⑨那么,细节从哪里来呢?
⑩细节是从记忆中来的。我说细节首先是从记忆中来的,因为我认为写小说是一种回忆的状态,要调动我们的记忆。有了一定的经历、一定的阅历,有了很多的记忆,然后我们才会有可回忆的东西。你没有可回忆的东西,写作至少是不丰富的、不厚重的。
⑪细节是从观察中来的。我们平时的观察,好多是无意识的观察,或者说是不自觉的观察,一旦我们想写作,就变成了有意识的、自觉的观察。观察要求我们始终保持一颗好奇心。或者说要保持一颗童心。你对什么事情都要有兴趣,别人不感兴趣的,你要感兴趣;别人不愿意看的,你要把你的好奇心、童心调动起来看一看。我有好多的素材、好多的故事都是看来的。
⑫细节是听来的。有时候你偶尔听一耳朵,听到一个细节,这个细节激发了你,就可以变成一篇小说。我听来的小说可以举出很多很多。这个听要求你是一个有心的人,你的心是有准备的心,你的耳朵是有准备的耳朵。这样,你听了以后,脑袋才会记住,才会把它变成小说。
(文/刘庆邦,根据命题需要有删改)
【1】下列对于“写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写作一定要写出自己最深切的生命体验。
B.写作不能只有空洞的概念而忽略了细节。
C.写作追求灵动和个性,要克服千篇一律。
D.写作语言要朴实,多用翻出新意的成语。
【2】下列对于“细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细节是文章变得立体、丰满的重要因素。
B.细节其实就在我们每一天的日常生活中。
C.细节是事物的组成部分,细微且有美感。
D.情节有限,细节无限,它们是因果关系。
【3】作者认为如何才能找到细节?请简要回答。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历史,让我们看见
鲍鹏山
①赵简子是春秋后期的牛人,据说孔子都对他望而生畏,止步于黄河南岸,没敢去晋国。从他考察儿子们的题目,就可以看出此人的志趣和作风。
②赵简子对儿子们说:“我把一个宝符藏在常山上,你们去找找吧。”儿子们骑上快马,上山寻找,一无所得。一个地位最低的、婢女生的儿子叫毋恤,最后回来,却告诉父亲:“宝符找到了。”赵简子说:“呈上来。”毋恤说:“我从常山上俯瞰山那边的代国,代国就是我们的囊中之宝啊!”赵简子毫不犹豫废了原先的太子伯鲁,立毋恤为太子,这就是赵襄子。
③赵襄子比其父更加蛮横狠毒。
④赵简子一死,还在服丧期的赵襄子,就亲亲热热地请来代王及其僚属,进行友好访问。招待他们宴席时,赵襄子安排每人后面站着一个厨师伺候,厨师们用硕大的铜勺子为他们斟酒。当代王和僚属带着对襄子的感激之情,仰脖子喝酒时,厨师们一起动手了:他们挥起铜勺子,猛击代王和僚属的脑袋,代王和僚属瞬间血肉横飞,陈尸灯影,代国的整个精英阶层瞬间化为一具具血肉模糊的尸体,杯盘与陈尸共狼藉,酒水与血肉同淋漓。然后,赵襄子挥兵伐代,精英阶层完全丧失的代国一片混乱,毫无抵御之力,于是代国并入赵家版图。
⑤这是历史的大叙事,为历史讲述者们津津乐道。
⑥但是,打动我的却是这大叙事中的一个小细节。
⑦被赵襄子的铜勺子击碎脑袋的代王,正是赵襄子的姐夫——代王的夫人是赵襄子的亲姐姐。弟弟开疆拓土了,姐姐则在一夜之间丧夫亡国。而且,弟弟不仅让姐姐夫死国灭,还陷她于不仁不义之境。姐姐面临的不仅是自身命运的悲惨,还有感情与道德上的两难:一边是相亲相爱、琴瑟相谐的丈夫,一边是手足之情、家族代表的兄弟。丈夫死了,麻木不仁,不为夫报仇,是无情;向弟弟复仇,损害娘家家族利益,是不义。
⑧赵襄子倒没有这种纠结,他坦坦荡荡地派使者去接姐姐归国。
⑨没有道德感的人,自然也没有来自道德的痛苦和纠结。没有来自道德的痛苦和纠结的人,也就没有道德负担和道德顾忌。没有道德负担和道德顾忌的人,常常就显得果断和有力。
⑩悲惨的是,这种果断和力量,往往又为俗人所赞美和崇拜,为众多历史讲述者所津津乐道、啧啧称赞。
⑪是的,恶在很多时候比善显得更有力量。
⑫战国时代,就充斥着这种无道德甚至不道德的力量,它们强大到操纵了历史的进程。对这种力量的赞美和崇拜,鼓噪到淹没了人们的良知。但是,我们不要忘了,道德也有力量。这种力量往往在细节之处,在宏大叙事的疏忽之处,悄悄地影响着历史的进程,改变着历史的成色,决定着历史的性质,创造着历史的正面价值。我们就来看看下面这一历史大叙事下的小细节。
⑬姐姐面对着弟弟派来的接她归国的使者,掩面悲泣。旷野上,姐姐与使者做片刻休息。环顾破败的江山、兵燹过后的家园,姐姐悄悄拔出头上的簪子,在石头上悄悄地磨砺。
⑭末了,她收泪站起,手握锋利的簪子,以令人猝不及防的动作,一下子扎进自己的喉咙。
⑮来不及阻拦,那位使者呆立一旁。
⑯深为这人间悲剧所震惊,目睹这世间的冷酷,对人性、对人间深感绝望的使者,在姐姐的尸首旁默立良久,最后,拔剑自刎,跌倒在她的身旁。
⑰代人哀怜代王夫人的不幸,把她自杀的地方称为“磨笄之山”。
⑱司马迁的《史记·赵世家》记叙了这样一个细节。知道司马迁为什么伟大了吧?
⑲一个史学家,一个历史的书记员,他不仅看到了历史上那位叱咤风云、永垂史册的弟弟,还看到了那位柔弱的跌倒荒野、埋没于荒草的姐姐。他不仅听到了弟弟的金戈铁马之声,还听到了姐姐悄悄的饮泣之声。
⑳在一帮大人物为权为利斗得你死我活时,一个弱小的女人,纠缠在仁、义之间,不能自解,只好自尽;一个不知名的使者,为这样的一个女人感动,不能自释,又随之自尽。读史至此,只有一声浩叹!
㉑读历史,不能总是关注那些所谓的宏大叙事。宏大叙事往往就是历史强权,就是一种野蛮。它往往以历史必然性或历史趋势的名义,抹去无数小人物的鲜血眼泪,遮蔽他们的悲欢离合!
㉒透过历史天空中遮天蔽日、攻城略地的刀枪剑戟,让我们看见那根细小的闪着凄光的簪子。透过历史长河中熙熙攘攘、争权夺利的帝王将相,让我们看见这位柔弱的悄悄泣血的姐姐。
㉓这位姐姐的血,这位不知名的使者的血,是一个民族最干净的血,最高贵的血!这才是一个民族真正的光荣,最后的力量。
㉔你可以欣赏铁血的历史,但是,不要忘了,还有泣血的历史。
㉕五千年,有帝王将相的伟大事业,也有他们留下的宏伟的王陵和宫殿,但是,如果我们的良知还醒着,就能在深夜听见——还有孟姜女这样的妻,代王夫人这样的姐,在荒野中低低地泣诉。
【1】作者在此文中所说的“大叙事”和“小细节”具体指的什么?请简要概括
【2】用简洁直白的语言解读划线句中加点词的象征含义。
“历史天空中遮天蔽日、攻城略地的刀枪剑戟”象征着:
“那根细小的闪着凄光的簪子”象征着:
【3】作者为什么说“这位姐姐的血,是一个民族最干净的血,最高贵的血”?
【4】在这篇文章里,对如何品读历史,作者表明了哪些看法?
【题目】阅读以下节选文段,完成小题。
①我想我第一次的印象——主要是天生精明这一点,大概是不错的。然而他还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地研究,他有演讲和写作的才能,记忆力异乎常人,个人习惯和外表落拓不羁,但是对于工作却事无巨细都一丝不苟。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许多日本人都认为他是中国现有的最有才干的战略家,这是令人很感到兴趣的事。
②红军正在盖起几所新建筑,但当我在那里的时候,住处是非常原始的。他和他的夫人住在两间窑洞里,四壁简陋,空无所有,只挂了一些地图。比这更差的他都经历过了,但因为是一个湖南“富”农的儿子,他也经历过比这更好的。主要奢侈品是一顶蚊帐。除此之外,生活和红军一般战士没有什么两样。做了十年红军领袖,千百次的没收了地主、官俸和税吏的财产,他所有的财物却依然是卷铺盖,几件随身衣物包括两套布制服。他除了主席以外还是红军的一个指挥员,他所佩的领章,也不过是普通红军战士所佩的两条红领章。
【1】本段文字选自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文中的“他”是________。
【2】选文主要介绍了“他”怎样的品质,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题目】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请选出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
A.首联写凤凰台的传说,点明题目,音节明快优美。
B.颔联借事抒情,列举东吴与东晋两朝,抒发兴废盛衰的感慨。
C.颈联凭吊历史遗迹转向欣赏自然景色,对仗工整,气象壮丽。
D.尾联写在凤凰台上被浮云挡住了视线,不能看见故乡长安的哀愁。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
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选自司马迁《刺客列传》)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智伯伐赵襄子 及:等到
B.漆其头以为饮器 漆:油漆
C.左右欲诛之 诛:诛杀
D.卒释去之 释:释放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
A.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
B.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
C.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
D.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豫让在为智伯效力时,得到了智伯的赏识和宠爱。
B.豫让决定为智伯报仇,这样智伯的魂魄就不会愧疚了。
C.豫让乔装成为涂厕所的刑人,携带匕首准备行刺赵襄子。
D.赵襄子认为豫让是义士,自己小心避开他就行了。
【4】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
【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a春天是万物明媚、生机盎然,同时也是最佳的阅读时光。有人沉浸于春天的美妙构想里,有人醉心于春季的踏青游玩中,我喜欢在春日的暖阳里,吮吸着春天的气息,泡杯浓淡相宜的清茶,手捧一本书,享受四季中最充实的读书生活。
我深感一年之中最佳阅读季节是春季,但其实读书是不应受时空限制的,b只有你心中腾起阅读的欲望,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自由阅读。
清代张潮在其《幽梦影》中说: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别致也①;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②,读诗词歌赋宜在春天,因为春光里可以凸现出诗文的勃勃生机。春读,让人fú xiǎng lián piān,c感受情景交融,品味心旷神怡,心情自然会随着万物而萌动,种植在心窝里的种子会发芽、生长③,直至开花结果。
与文字相伴,与书本有缘,是我一生的幸运。有人说一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我( )。人在一生中都要阅读《大自然》这部永恒的经典,生命之春里盛开着书香的花朵。岁月深处回眸,我总是庆幸在自己的读书时代里把醉人的春光揽入怀中。尽管那时的家境并不富裕,生活不是那么如意,d我也总是慢慢地阅读前行,犹如一个书虫,无尽的贪婪饱吸春色。
大学毕业后,对我来说,每一年的春天,都是一个阅读的美好时光。朝气蓬勃的春天里,我的大脑里时常涌现出诱人的灵感④、智慧的光华。我喜欢在春天里淘书,朝思暮想的一本书,在书店里,在书摊上,仿佛天赐的巧合,chà nà间,双手捧书,感觉( )。
走过春夏秋冬,最不能忘怀春季里的喧哗风景。________________
【1】下列对文中两处拼音对应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浮想连篇 刹那
B.浮想联翩 霎那
C.浮想连翩 霎那
D.浮想联翩 刹那
【2】下列依次填入括号处的词语,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深以为然 相见恨晚
B.莫衷一是 惺惺相惜
C.深以为然 惺惺相惜
D.莫衷一是 相见恨晚
【3】文中abcd划线句有语病,下列对它们的修改正确且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a处改为“春天是万物复苏、生机盎然,同时也是最佳的阅读时光”。
B.b处改为“如果你心中腾起阅读的欲望,无论何时何地就可以自由阅读”。
C.c处改为“品味情景交融,感受心旷神怡,心情自然会随着万物而萌动”。
D.d处改为“我也总是慢慢地阅读前行,犹如一个书虫,无尽的贪婪欣赏春色”。
【4】文中加序号处的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文中横线处有一组句子已被打乱顺序罗列如下。根据语境,以下选项中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快乐地翻阅一张张书页,不妨从春天开始。
②当人们乐于成为一个馋虫,在餐桌上开怀时,我却要成为一个书虫,在春天里为下一站季节购买充足的精神“食粮”。
③拥有平静与坦然的心态,拥有从容和坦荡的心境。
④但愿在喧嚣和浮躁的时代里,春风常在,岁月静好。
A.②③④①
B.①②④③
C.②④③①
D.①③②④
【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史铁生从泼泼洒洒的北海菊花中,懂得了母爱的深沉和生命的坚强;鲁迅在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中,懂得了正直与严谨;苏轼从承天寺的月色中,懂得了知音的珍贵和旷达的情怀。生命就是在不断地经历和懂得中逐渐成长。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根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文中如果必须出现自己的姓名,请以化名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