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题目】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阜平,红色晋察冀最富标志性意义的地名坐标。它不单单是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军事中心,也是政治、文化中心。历史把阜平的光荣镌刻在岁月深处。曾经_________(充斥/充裕)硝烟的战场,如今一片(jìng mì)安详。尽管岁月流转,那场人民战争中的(深重/深厚)伟力,却依旧蕴含在阜平崇山峻岭的粗犷褶皱里,珍藏在那些以红色为底色的山区地名里。一个个阜平地名,(jī dàng)着远方游子们的内心,成了他们挥之不去的“乡愁”……
(1)给文段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
①流转________________ ②粗犷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段中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jìng mì) ________________ ②(ji dàng) ________________
(3)文段中的“单”字,使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部首检字法检索,应该先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
(4)从文段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横线处。
【题目】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讲究交友之道。为帮助同学们结识朋友,班里举办了以“交友之道”为主题的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任务一·完成发言稿】依次填入发言稿序号处的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孔子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①友直,友谅,友多闻②益矣③友便辟,友善柔,友便接,损矣④好朋友,可以成就一生的辉煌;不好的朋友,可能贻害一生,所以在选择朋友时一定要擦亮我们的双眼,要结交益友。对待朋友,我们要做到诚实坦白,真心真意,不虚伪,不欺骗,这样,朋友间的友谊才能更加坚固长久。
A., , 。 。
B.。 , 。 。 ”
C.…… , 。 。 ”
D., , 。 。 ”
(2)【任务二·讲述交友观点】请结合自身体会,为同学们网络交友提出两点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任务三·补充主题标语】为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请你结合发言稿中画横线句子,将下面主题标语补充完整。(要求:字数、句式与上半句一致)
主题标语:擦亮慧眼择友,___________________
【题目】阅读下面文字,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1)温故而知新,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十二章》)
(2)《次北固山下》中描写平野开阔、波平浪静景象的句子是:潮平两岸阔,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冀同学酷爱古诗文,准备策划一场“跟着古诗文去旅行”的研学旅行活动。请你帮助他完成下面表格。
研学旅行地点 | 入选理由 |
第一站 重庆 | 由重庆乘船前往三峡,观江上夜景,能切身体会李白在“夜发清溪向三峡,___________________”中抒发的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
第二站 河北昌黎碣石山 | 登临碣石山,可观看山岛上“树木丛生,___________________” 的生机勃勃景象,体悟曹操“___________________,若出其中;__________________,若出其里”的想象之景,别有一番趣味。 |
【题目】在班级召开的“解诗悟情”阅读沙龙中,同学们围绕下面两首诗展开了探究,请你参与并解决下列问题。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
送李少府①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嗟②君此别意何如,驻马③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④上秋帆⑤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⑥,暂时分手莫踌躇⑦。
①少府:官名。②差:表示感叹或叹息。③驻马:使马停下不走。④青枫江:指测水,在长沙。⑤秋帆:指秋风吹着小舟。⑥圣代:当代的美称。雨露:指皇帝的恩泽。 ⑦踌躇:徘徊,犹豫。
(1)甲诗诗题中的“_____________”与乙诗诗题中的“___________”意思相同,都指“降职”。
(2)乙诗中画横线的句子描绘了_____________的景象。
(3)甲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题目】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乙】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丙】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丁】
王充市肆①博览
王充②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③,受业④太学⑤,师事班彪⑥。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⑧能诵忆。日久,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归乡里,屏居教授⑨。
(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①市肆:市,集市。球,店铺。②王充:字仲任,东汉著名学者。③京师:首都。④受业:跟随老师学习。⑤大学:东汉时的最高学府。⑥班彪:汉代著名学者,史学家,班固的父亲。《汉书》是他草创的。⑦博览:广泛地阅览。⑧辄:就。⑨屏居教授:隐居从事教学。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不亦说乎 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人谋而不忠乎 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好博览而不守章句 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三处)
家 贫 无 书 常 游 洛 阳 市 肆 阅 所 卖 书 一 见 辄 能 诵 忆。
【4】做到乙文中曾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对我们有怎样的好处?
【5】从丁文王充读书的事迹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题目】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知了相伴的夏日
①记忆中,故乡苏北的夏日,格外喧闹。
②小时候,每到夏天,妈妈就送我到故乡外婆家。那时的家乡,还大多是土墙瓦舍,虽然没有如今气派的楼房,没有电视机,但白天,田里有劳作的青壮年男女,家里有奔跑嬉戏的孩子,有土鸡在门前种瓜种豆的地里悠闲地捉虫。每当太阳西沉,凉气滋生,吃过晚饭的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把自家庭前宽敞、通风、平坦的土场,打扫得干干净净,再洒上水——一个美好的乡村夏夜就开始了。
③夜雾渐浓,漫天繁星,聒噪了一天的知了,已变得安静;慢条斯理的蛙鼓声,“咕呱咕呱”的,从池塘边、苇丛间、水塘里传过来。刚刚破土而出的知了,借着夜色,爬向近处的树枝草梢,沾着夜露,蜕下外衣,化成一只嫩知了。这些嫩知了,沐着夜风,一点点强壮,不须一夜工夫,就可飞上树梢,倾尽一生地自在歌唱了。
④但这样美好的夏日夜晚,对嫩知了而言,无疑是漫长而又危险的。每年入夏,抓这些嫩知了,一直是孩子们晚间最开心的事情,将嫩知了抓回家,洗净了,撇上盐腌着,用油炸着吃,肉质鲜美又可明目,那脆那香,真是妙不可言。知了壳,还可卖给中药房入药;更有爱尝鲜的城里人,可让嫩知了卖个好价钱。在我的记忆里,慈眉善目的外婆,眼睛总爱见风流泪,睫毛常常扎着眼睛。那时,每当夜幕降临,我总是跟着邻家的小伙伴,去抓嫩知了,满心盼望多抓知了,让外婆吃了好治眼疾。
⑤晚来,好人缘的外婆家门前,照例坐着些白头发的老奶奶,徐徐地摇着芭蕉扇,亲亲热热地叙着家常。爱抬杠的小伙子们则围在一起辩论着新鲜事,时而爆发出大笑;姑娘们个个换上了干净的衣裙,身上散发着清新的香皂气息,聚在一起轻声细语地说话。而满肚子故事的李爷爷身旁,从来都是人气最旺的地方,那些奇闻典故,直听得人们如痴如醉,忘了一天的辛苦和劳累。
⑥夜深了,夜凉了,乘凉的人们渐渐散去,抓知了的孩子也都回到了家里,人语声渐渐地稀落了,消失了,乡村进入甜蜜的梦中。
⑦这时,外婆就陪着我,搬张凉床,睡在庭院里那棵繁茂绿浓的葡萄树下。天空高远,星星热闹而繁密,一道银河清晰可见,外婆就教我认牛郎星、织女星、勺子星……有时,正细声说着话儿,冷不防,我背上一阵抓痛,惊觉看时,原来是一只傻乎乎的知了,错把我当成了攀缘的目标!
⑧蛙鼓虫鸣里,我缓缓滑进了梦乡,睡眼朦胧中,依稀感到外婆帮我盖好了夏凉被,并低低地叫了一声我的名字……
⑨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时代在飞速发展,如今富庶美丽的家乡,再不是记忆中的模样。近日回家乡,只见绿水田园间家家户户院落宽敞气派,村庄水泥路平坦干净,偶见三三两两年老乡亲,在聊着天,神情闲适而知足。夏日的酷热还在,田间地头的庄稼还在,树上喧闹的知了还在,我的乡愁还在……
【1】如果换个角度拟一个题目,你会以什么为题?请说明理由。
【2】夏夜的外婆家门前,人们分别进行了哪些活动?
【3】展开想象和联想,扩写文章画横线的句子。(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4】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题目】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蘑菇鞋
①父亲一进院儿就喊:“妮儿,看爹给你带了啥!”抖着手伸进怀里拽来拽去。当他吭吭哧哧地摔出一双红皮鞋,我看见打鞋廊儿里冒出一簇热腾腾的小蘑菇。
②“好漂亮的蘑菇鞋!”我拍着手跑去。
③父亲是收完秋才出门做工的。他把所有卖粮的钱都摊在灶台上。又朝着伸开的拇指和食指“噗”地唾了口,慢慢蹲下身去一张一张捏搓着数,数了三遍才停。
④“这六百拿去还二叔家,今年东子结婚,钱紧!这四十你们娘俩儿留着,头疼脑热的方便些。搁好。”父亲把钱叠在一起又卷成卷塞进母亲手里。
⑤“在家千般好,出外多带点儿不余富!”母亲一面说一面往灶膛里填着柴。
⑥“管吃管住的,用不上!”父亲把零碎的几张毛票揣进内兜。
⑦“都是这病闹的……”母亲垂下头,眼里零星的光被跳跃的火苗吞没。
⑧“吃五谷杂粮难免小病小灾儿!挨过这阵儿就好啦!”父亲昂起头。
⑨一场病把母亲的脸熬得煞白。直到家里的黄牛产下牛犊,母亲脸上才露出一丝笑容和生气,谁料这档又出了事。因为误食间下的高粱苗,黄牛和牛犊都被药死了。对农民来说,牛是春耕秋收的主力军,缺不得。父亲一面宽慰母亲一面紧着联系做工的事。走那天,父亲穿着绿大衣,拎着捆好的行李,行李上挂着饭缸。父亲看一眼空空的牛棚,又扭头看看我和母亲,摆摆手上了车。拖拉机“哪嘟嘟”地吐着黑烟跑起来。“别忘了买皮鞋!”我扯开嗓子喊。
⑩冬天母亲窝在家里做针线活,她要把全家人一年的鞋子都做好。我和伙伴们整日在田野里疯。滑冰,扣鸟,过家家。皮鞋的事儿早忘得一干二净。直到父亲风尘仆仆地回到家,火急火燎地从怀里掏出那双小皮鞋。
⑪“蘑菇鞋里长蘑菇咯!”我指给迎出来的母亲看。
⑫“是真的蘑菇?”母亲一脸惊诧。
⑬“额,时间太久捂返潮了……”父亲向前躬着身,双手捧着鞋托举在胸前。母亲说那样子像极了当年托着刚出生的我。
⑭父亲是辗转了几趟车才到达干活的地界儿。那儿到处是泥塘,泥塘里长满苇子,瞅也瞅不着边儿。一房多高的苇子娃娃手腕那么粗,说是割,得砍。用的也是特制的砍镰,厚实,快性。有一天,工人们的砍镰破损了几十把,东家就让父亲背上跟他去修。个把月都扎在苇丛里,一说进城父亲高兴得手心都汗涉渗的。进了城,父亲的脑袋就热乎起来,见啥都稀奇。他东瞅西看,一眼就中意了商店门口的小皮鞋,他说那红色和我扎的头绳一样艳。父亲背着一兜子砍镰叮叮当当地跑去,他拿起鞋翻来覆去看个遍,又用手这量量那量量,量得店主有些不耐烦。“就剩这一双,要买就给十八得了!”父亲伸手摸摸兜,不用数,就坐车剩下的三块钱。这会儿东家着急了,跟过去嚷:“大伙儿等着干活呢,乱跑个啥!”
⑮父亲感到有些臊得慌,但他想起了他的妮儿,就对东家说:“家里穷,妮儿七岁了还天天吸拉着露脚趾的布鞋,临上车嘱咐我给买双小皮鞋……”一说完这话,东家的怒气竟变成一串眼泪噼里啪啦掉下来。父亲赶紧撒开鞋,他怕惹东家不高兴。“我家妞妞在的话今年也整七岁,白血病,都是命!这钱你拿着,等结钱时再从工钱里扣!”父亲听了东家的话,心里又难过又感动,一闹腾就忘了和店主讲价,真给人十八块。等回到住处可犯了愁,一间小屋十来个人,又挤又乱,弄丢了都找不着。寻思来寻思去,父亲干脆把鞋揣进大衣兜,左面一只右面一只。出工干活时,那鞋尖儿、鞋跟儿就总往父亲的胸口上。父亲说那感觉像抱着小时候的我,脚丫总在他身上踢来踢去。有小皮鞋路着,父亲觉得身上有使不完的劲儿。苇丛里辨不出东西南北,但父亲知道,砍下一棵苇子离家就又近了一点儿。
⑯有天晌午下了工,父亲觉得胸口空落落的,一只皮鞋不见了!他饭也没顾上打就紧着往回跑,把所有苇铺都翻一遍,把所有工人踩出的泥坑都看一遍。他几乎要哭出来,但一想怪丢人,就仰起头让眼泪流回去。一仰头,竟见那只红皮鞋挂在苇叶上!父亲顾不上难看了,他伸手够下鞋,眼泪就滴里嘟噜掉进鞋廊儿里。晚上回到住处,父亲找出娘给他带的针线盒,把两个大衣兜缝得死死的。
⑰一个冬天过去,泥塘里的苇子割完了,父亲赶在年前回到家。他一进院就“妮儿,妮儿”地喊我,抖着手找开兜上的线,捧出精心呵护的小皮鞋。可那鞋廊儿里,竟长出蘑菇来。如今,我仍珍藏着父亲带给我的小皮鞋。我想,它一定汲取了父亲心窝儿里的温暖,喝足了父亲辛勤劳作时的汗滴,才孕育出那样一簇生机勃勃的蘑菇,就如同父亲用爱滋养着的我。
【1】阅读文章,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蘑菇鞋》。
【2】请简要概括文章中父亲的人物形象。
【3】文章中哪处细节最让你感动,请举例分析。
【4】假如你是作者,当你与父亲再次谈起蘑菇鞋,你会对父亲说些什么?
【题目】阅读下面从《朝花夕拾》中摘录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摘录一:
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摘录二:
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
(1)摘录一的文字出自文章《_____________________》,“他”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摘录二中“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具体指什么?
【题目】《朝花夕拾》中夹杂着鲁迅哪些“犀利”的批判?请说出一点。
【题目】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正值美好年华的你,一定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生活体验:或吟咏古人诗篇;或探索星空奥秘;或协同伙伴参加研学旅行……记录分享时,便可自豪地宣称:“我,就是那善于品读情感、探索未知、收藏美好的少年!”
你又是怎样的少年呢?请以“我就是那______________的少年”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内容健康积极;③表达真情实感;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⑤不要套写,抄袭;⑥不少于500字;⑦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