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岳阳市弘毅新华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初中生活史即是阅读史,每一次阅读都成为初中这首诗里美丽纷飞的章节。阅读,可以让我们观赏民俗风情,感受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阅读,可以让我们追溯古人的情思,感受今人的智慧。阅读,可以让原本闭sè( )的头脑变得开阔;阅读,可以让huì( )暗的人生变得光彩夺目。通过阅读,老人和小儿都有所收获。……让我们以书籍为楫,以阅读为棹,迎着风,破着浪,追着光,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吧!
根据拼音书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追溯_________ ②楫________
③闭 sè _________ ④huì 暗________
【题目】下列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 )
社会民俗包括礼仪文化、岁时节日民俗等,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中可以读懂许多人情世故。《社戏》中,每逢社戏,远近村民都会成群结队摇着乌篷船前往观戏。《灯笼》中也描写了在春节和元宵节里张灯结彩、跑马灯、猜灯谜等节日民俗,还涉及婚嫁礼仪,如族里的姐妹远嫁时就会满街灯火,彻夜鼓吹,场面热闹宏大,使人叹为观止。可惜随着现代化进程,许多民俗已屏息敛声,我们也只能通过阅读经典作品来了解了。
A.人情世故
B.成群结队
C.叹为观止
D.屏息敛声
【题目】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中考百日誓师”活动,使河源市一中的同学们更加努力学习了。(删除“通过”)
B.一项好的政策照理会带来好的效果,但必须强化阳光操作、民主监督等制约措施,因为好经也要提防不被念歪。(“强化阳光操作”、“民主监督”调换位置)
C.网购之所以让那么多网友着迷的重要原因,是因为他们在下单后输入帐号密码时基本没有感觉到是在花钱。(删去“的重要原因”)
D.两会期间,广东代表认真领会并阅读广大群众提出的建议意见,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提案。(“领会”与“阅读”调换位置)
【题目】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小说《社戏》作者是鲁迅。京剧行当又称角色,主要可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B.《回延安》以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回延安无限兴奋和喜悦的心情。
C.《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诗人,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田园诗人。
D.《核舟记》是清朝文学家魏学洢创作的一篇说明文,反映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成就,表达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
【题目】依次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______________,无论如何斗转星移,岁月更换,后人只要一读陶诗、陶文,就会心生桃花,暖意融融,悠然自悟,妙不可言。
①还用自己的作品定格、升华、传达了这种感觉
②通过这种奇妙感觉在每个人的心里埋下了一粒桃花源的种子
③这就是以不变应万变,永远平和自然,葆有一颗平常心
④作者不但用亲身的实践诠释了这种最佳的心理状态
⑤而且具有永恒的普世价值
A.①②④③⑤
B.①③②④⑤
C.⑤③④①②
D.⑤③①②④
【题目】请你将诗句补充完整。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蒹葭》),河边芦苇郁郁葱葱,晶莹透亮的露水已凝结成霜。这是诗,也是远方,更是经典。
(2)_______________,悠悠我心。(《子衿》)
(3)《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比喻想从政而无人引荐,只能闲居在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4)桃花源内呈现一派“_______________,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的和乐景象。
【题目】综合性学习活动。
在书香氛围中,萌芽文学社举办与阅读相关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邀您参与。
(1)【组对联】诵读文学作品,我们感悟到其中的爱国情怀,请把下面八个词语组成一副对联,作为抒发爱国之情的标语。
一片情 振翅 少年 扶摇直上 报国 九万里 赤胆忠心 鲲鹏
(2)【发邀请】八(1)班全体同学邀请市文联的陆老师本周五下午2点为班级同学做讲座,班长拟写了一份邀请函,但其中有三处存在问题,请你修改过来。
邀请函 尊敬的陆老师: 您好! 我校文学社正在开展《腹有诗书气自华》为主题的阅读活动。我们班想邀请您于本周五来八(1)班教室做一个有关如何阅读的讲座。请您务必光临,谢谢! 八(1)班全体同学 2024年3月13日 |
(3)【谈观点】班级举行“亲子共读”活动,要求家长和孩子共读一部经典,可你的家长借口工作忙迟迟未读。一天,看到他(她)正在刷微信,请你写几句话进行劝说。
【题目】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海棠
苏轼
东风袅袅①泛②崇光③,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注】①袅袅:微风轻轻吹拂的样子。②泛:摇动。③崇光:指海棠高贵华美的光泽。
【1】诗歌一、二句从什么感觉角度描写海棠?写出了海棠怎样的特点?请简答。
【2】诗歌三、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题目】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雨中上韬光庵①。雾树相引,风烟披薄,木末飞流,江悬海挂。倦时踞石而坐,倚竹而息。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②得水而活;惟韬光道中能全有之。初至灵隐,求所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竟无所有。至韬光,了了在吾目中矣。白太傅碑可读,雨中泉可听,恨僧少可语耳。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益信声无哀乐也。
(节选自萧士玮《韬光庵小记》)
【注】①韬光庵:寺名,在杭州西湖。②营卫:原指由饮食吸收的营养物质,这里指精气。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心乐之 _________________ ②佁然不动___________
③益信声无哀乐也 ___________ ④恨僧少可语耳___________
【2】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乃记之而去 见渔人,乃大惊
B.以其境过清 全石以为底
C.山之营卫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D.其岸势犬牙差互 其如土石何
【3】用斜线(/)为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大 都 山 之 姿 态 得 树 而 妍 山 之 骨 格 得 石 而 苍 山 之 营 卫 得 水 而 活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倦时踞石而坐,倚竹而息。
【5】【甲】文最后柳宗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传达出作者 _____________的心情。【乙】文以“恨僧少可语耳”中流露了作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绪。
【题目】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回答问题。
铁树银花落,万点星辰开
——最极致的东方浪漫“打铁花”
材料一 打铁花,是流传于豫晋地区的传统民俗文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打铁花是中国古代匠师们在铸造器皿过程中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表演技艺,始于北宋,盛于明清,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打铁花多流传于黄河中下游,以河南、山西最为流行,开封打铁花更被誉为黄河流域十大民间艺术之首。2008年6月,河南省确山县申报的打铁花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选自《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铁花》,有删改)
材料二 打铁花主要有三个步骤:搭花棚、设彩、击花。表演前,人们需要在宽阔的场地中央搭建一个二层八角大棚。在花棚顶上铺上新鲜的柳枝,绑满烟花、鞭炮等;在花棚顶部正中间竖起一根丈余高的杆子——人们称为“老杆”,在老杆顶上也绑上长挂鞭炮、大型烟花等,这一步称为设彩。前两步准备工作做好之后,便是击花。打铁花需要使用特定的工具——柳木制成的“花棒”。 匠人先将铁水注入花棒之中,打铁花时,头戴反扣着的葫芦瓢作为防护,一只手持盛有铁水的花棒,另一只手持空的花棒,迅速跑至花棚下猛烈击打将温度达到约1600℃的铁水,即看见铁水迸出金花飞至高空。炽热的铁水碰击到花棚四周的新鲜柳枝后迅速四下迸溅,散开成燃烧着的铁星,在空中发生氧化反应,其所释放的能量在黑夜之中以光的形式呈现出一派铁树银花的景象。此时,温度极高的铁花又点燃花棚上的鞭炮和烟花,顿时鞭炮齐鸣,烟花齐放,流光溢彩。 十几个铁花匠人一人紧接一人,一棒紧接一棒,又有龙灯赶来,在铁花飞溅的花棚下往来穿梭,蔚为壮观。 能一棒击中老杆,点燃最高处的烟花和鞭炮,称为“中彩”。中彩者会被予以奖励,披红戴花,荣耀万分。
(选自“北京科学中心”2024年2 月 17 日,有删改)
材料三 打铁花技艺历史悠久,表演气势磅礴,场面宏大,涵盖了道教文化、商贸习俗、民间工艺等内容,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民间艺术宝库,为活跃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民族自豪感和增强民族凝聚力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打铁花习俗加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当热潮褪去,该文化习俗恐又将回归到无人问津的局面,人们并没有真正的将其“活化”。打铁花习俗需要进一步与现代文化融合,有效地进行传承与发展。例如,可以培养更多年轻的打铁花技艺传承人,不让这项技艺就此失传。将打铁花习俗表演融入更多的文艺形式中,丰富打铁花的表演形式。大力开发打铁花文创产品,利用打铁花与铁制品的关系,将打铁花的思路融入更多吸引人的文创产品之中,如有铁花样式的铁质装饰品。这样一来,更多的打铁花文化周边产品,不仅可以牢牢地吸引住游客的兴趣,还能使打铁花的元素融入网购等其他领域,从而扩大知名度。发展品牌效应,开展铁花文化节等活动,将打铁花融入周边民俗文化活动以及商业活动,逐步形成产业化发展。 加强打铁花团队建设,结合当地先进的科学技术,注重文化生态保护、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选自《“千年铁魂”——豫晋传统打铁花文化研究实践报告》,有删改)
【1】下列对“打铁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打铁花是流传于豫晋地区的传统民俗文化,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B.打铁花技艺历史悠久,始于北宋,盛于明清,不断发展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
C.打铁花主要有三个步骤:搭花棚、设彩、击花,最终呈现出一派铁树银花的景象。
D.打铁花表演气势磅礴,场面宏大,涵盖了儒家文化、商贸习俗、民间工艺等内容。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从铁花绽放的景象入手,为文章增添诗情画意,语言优美,有画面感。
B.材料一介绍了打铁花这一民俗文化的源起、发展及传承方式。
C.材料二加点词“约”写出了1600℃是打铁花时所需的大概温度,语言严谨。
D.材料二画线句使用作诠释的说明方法,形象地解释了“中彩”,便于理解。
【3】作为文化传承小使者,请你结合材料三,就如何让打铁花民俗活动“活’起来,提出四点建议。
【题目】阅读下面文学性文本阅读,回答问题。
香椿的味道
李红霞
①乡下老家,有许多野生的香椿树,一年一年滋生繁衍,零零散散地点缀满了乡村的各个角落。当然,最好能长在自家房前屋后,那样就可以整日看着香椿芽由小变大,然后近水楼台先摘先尝了。当春风温暖地让我彻底脱去冬衣的时候,那香椿也就该发芽了。我最爱吃香椿,总是一天三遍地看着房角那棵香椿树发呆,真想早日拿着钩子扒下嫩嫩的芽子吃个够。可我急,树不急,整日挺着干枯的枝桠在蓝天中显着它的沧桑与稳重,迟迟不吐芳香。
②一个灿烂的午后,忽然在和风中嗅到了丝丝清香。迫不及待地跑到树下,踮着脚尖,寻找蓝天中闪出的那些暗红。找到了!一簇簇短短的芽子,不知何时已经在干瘪的枝尖绽开了笑脸,从高至低,错错落落地像是给这位老者扎上了灵动的蝴蝶结,将积蕴一冬的热情完美释放在这个春天里了。那嫩嫩的芽子,被阳光穿透成靓丽的紫红,闪着淡淡的油光,在湛蓝作为底色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耀眼、温情,一时间觉得香椿芽就是春天,春天就只有香椿芽。
③春风催荣了万物。不出几日,香椿芽已经长成了小丫头的冲天小辫。竖在房角的长杆终于派上了用场。用铁丝弯成一个钩,绑在长杆上,就可以去扒那些垂涎已久的香椿了。站在房顶,长长地举起杆子,将那些可爱的芽子引入铁钩里,然后猛地一拧杆把儿,只听脆脆地“叭”一声,一簇香椿就应声飘落了下来。不一会儿,香椿已散落一地。
④于是,便怀抱这些香椿,吵着让母亲给我炸“香椿鱼儿”吃。母亲先是把这些香椿一片叶子、一片叶子地择好、码好,然后洗净,放在盆里用温水加盐腌一下。这时,母亲就可以腾出手来准备面糊了。在碗里打两个鸡蛋,放入适量的面粉和水,搅匀,直至能在筷子上拉出丝就可以了。烧开油,取出腌好的香椿在面糊里裹一下,迅速放入滚烫的油锅里,只听“吱啦”的一声,那个裹了面糊的香椿,顿时翻滚着膨胀起来,成了焦黄颜色。
⑤一直站在旁边的我,早已被锅里的香椿鱼儿惹得大咽口水了。一出锅,就用手抓起来吃,烫得我直跺脚摇手。母亲乐了,拿出碗盛好递给我。我便乖乖地坐在灶前,稀溜稀溜地吃到肚圆,抹一把嘴上的油,跑着玩去了。等回来,又会吃上一大碗。
⑥一茬一茬的香椿吃下来,夏天已近,香椿已不能用来炸着吃了,我对香椿的热情也淡了下来。可母亲却去摘那些稍微嫩一些的叶子,切碎,晒在太阳底下,说是晒干后还可以吃。我不信,这怎么吃。炎炎夏日,母亲便取出那些干香椿,放在锅里用油炸一下,然后拌在黄瓜丝里,放上醋,浇在凉水浸过的面条上,一碗清凉喷香的凉面吃过,夏日的炎热一下子就在香椿的清香消失了。这种干香椿只要保存得好,可以吃一年,直到又吃上那暗红的嫩芽。
⑦母亲知道我爱吃香椿,因此总是在春天里给我带来嫩香椿芽,有的嫩到可惜,可母亲却说这样的才好吃;过几天又会捎来一大包干香椿,于是我就一年都能吃到香椿了。生日长寿面里,浇上油炸香椿,那味道真是特别透了,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珍藏在香椿里的春天的味道。
(选自《人民周刊》2017年5期,有删改)
【1】文章围绕“香椿”写了盼香椿、________、炸香椿、_____ 四部分内容。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
【2】从修辞手法(任选一种)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
【3】第④段描写母亲炸“香椿鱼儿”的一系列动作,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谈谈你对“香椿的味道”的理解。
【5】生活有百味,哪一种“味道”让你印象深刻呢?请描述这种“味道”,并说一说为什么印象深刻。
【题目】请你仿照示例,结合《经典常谈》中《〈诗经〉第四》一章的内容以及语文素养积累,体会“诗言志”的育人作用。
原句 | 原义 | 教育意义 |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 指治玉,好像切制,好像锉平,好像雕琢,好像磨光;将玉比人。 | 做学问要精益求精。 |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 凡事都有个开始,但经常不了了之,没个结果。 | (1) |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 别的山上面的石头坚硬,可以用来琢磨玉器。 | (2) |
【题目】根据《说文解字》中对造字的六个条例的解释,完成相关题目。
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三是“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四是“形声”,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形是意符,声是音标。五是“转注”,就是互训。两个字或两个以上的字,意义全部相同或一部相同,可以互相解释的,便是转注字,也可以叫作同义字。六是“假借”,语言里有许多有音无形的字,借了别的同音的字,当作那个意义用。
(1)《说文解字》的作者是①_______,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以上文字选自②__________(作者)的《经典常谈》,该书是作者在杨振声先生的鼓励下写成的。中国的汉字,从造字和用字的角度来讲,有六个条例,称为③“__________”。
(2)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
A.汉字“鱼”“口”“耳”“手”“田”等都是象形文字。
B.“刃”字,在“刀”形上加一点,指示刃之所在,“刃”是指事文字。
C.“令”本义是发号,假借为“县令”的“令”,这是假借文字。
D.“江”“河”“请”“晴”是转注文字。
【题目】以《寻找一盏灯》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题目】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
《社戏》中的“戏”并不好看,因为有伙伴相陪和淳朴的人情,就值得怀念;《回延安》作者用信天游的形式表达对“延安母亲”的深情,源于作者在延安生活的经历;刘成章的“好一个安塞腰鼓”唱出了自己对家乡民俗礼赞;吴伯箫与灯笼有关的记忆里有着说不完的祖孙情深、母子情切……成长的河流一路流淌,总有些人与事,在装饰着岁月,成为镌刻在生活里的风景。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以“记忆中的风景”题目,写一篇文章,可讲述经历,可阐述观点,亦可抒发感想。
要求:题目自拟(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数;不得抄袭套作不出现真实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