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湖北省武汉市四调语文试卷
【题目】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用智慧“欺骗”大脑
①你是否觉得学习很枯燥,但却能从玩游戏、打球这些活动中获得快乐?你是不是无法理解那些在学习中也能获得快乐的人?秘密很简单,你要知道,大脑是会被“欺骗”的。
②人类的大脑很奇妙。当我们做事的时候,大脑会根据我们的表现给予反馈,这些反馈则会让我们感到快乐或痛苦:如果我们做得好,大脑就会给我们一些正面的反馈,释放一些让我们感到快乐、满足的化学物质,比如多巴胺等;如果我们做得不好,大脑就会给我们一些负面的反馈,释放一些让我们感到痛苦、焦虑的化学物质,比如皮质醇等。
③那么,大脑怎么判断我们表现得好不好呢?其实,大脑是根据我们的期望和结果的差距来判断的。如果结果超过了我们的期望,大脑就认为我们做得好,会给我们正面的反馈;如果结果低于我们的期望,大脑会认为我们做得不好,就给我们负面的反馈。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完成了一个困难的任务,我们会感到快乐;而当我们没能完成一个简单的任务,我们就会感到痛苦。
④那么,大脑被“欺骗”又是怎么回事呢?
⑤其实,就是当我们做一些事的时候,期望和结果的差距实际上很小,但大脑却认为差距很大,从而给予正面反馈。这往往来源于一些简单的底层设计,比如规则、目标、反馈等。举个例子,当我们玩王者的时候,我们的规则就是打准,躲好,我们的目标就是赢得比赛,我们的反馈就是得分、排名等。这些都是非常简单的底层设计,只要我们花足够的时间,达到足够熟练的地步,就能够在游戏中达到或超过预期。当我们做到了这些,大脑就会认为我们做得好,给我们正面的反馈,让我们感到快乐。但其实,我们并没有做什么了不起的事情,我们的大脑被“骗”了。而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很难获得大脑被“骗”的快乐,是因为学习的底层设计很复杂,会不断面对新的问题,需要不断寻找新的答案,这当然很难让我们达到或超过预期。这就是为什么只有极少数的孩子可以从学习中获得快乐的原因。
⑥那么他们又是怎么做到的呢?学霸们发现,其实学习是有共性的。什么是学习的共性呢?比如,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学习的过程是从问题到答案的探索,学习的结果是对问题的理解和应用。这些都是学习的共性。当我们从学习中发现共性,我们就会发现学习的底层逻辑是一样的。由此我们就可以设计一些适合自己的目标、规则,比如用自己独创的方法快速背下一篇文章、自制思维导图理解一个概念、通过给同学讲题熟悉一种解题思路等;在完成任务后还应及时反馈,比如奖励自己听一首歌、看5分钟漫画等。这样,就可以享受学习的过程,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其实,我们的大脑也被“骗”了,但是这次是被我们自己“骗”,是被我们的智慧所“骗”。
⑦如果我们能够遵循这些原则,就能够让我们的学习更有趣、更有挑战、更有价值。这种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有意义的快乐、有价值的快乐。
【1】阅读②③段,下列对人类大脑的“奇妙”之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大脑会根据我们的预期和结果的差距评价结果好坏。
B.大脑反馈的方式是释放化学物质,从而影响人的情绪。
C.大脑认为做事的结果超出事前期望越多,表现就越好。
D.完不成困难的任务比完不成简单的任务更加让人痛苦。
【2】阅读第⑤段,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
A.打游戏需要足够时间达到熟练,而大脑却认为这很容易。
B.打游戏时规则简单、目标单一、反馈及时,实际期望和结果的差距很小。
C.打游戏时大脑被“欺骗”,是因为底层设计简单,导致预期很容易达成。
D.学习与打游戏相比,底层设计要复杂得多,很难让我们达到或超过预期。
【3】阅读第⑥段,说说学霸们是如何从学习中获得快乐的?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失书记
梁文道
①去年书节,朋友请几位读书的“名人”公开所藏,拿十本“对我最有意义的书”出来办书展。蒙朋友不弃,忝列名人,我挑了又挑,凑足了十一本给他。两个月后打电话去问书的下落,这才知道那十一本书给人盗去了!朋友当然很愧疚,但他底下的人大概觉得无所谓,在一再催促之下才给我一张失书名单,并保证替我一一购回。购回?我想他们大概不太知道什么叫做“对我最有意义的书”吧。德希达有本悼友文集,书名改得好,《死亡,每一个世界的消逝》。同样地,每一本书的失去也都是一个世界的消逝。
②收到部分偿书之后,就更证明了我的担忧。且看柏拉图对话集之《苏格拉底的申辩》,我失去的那本是上世纪古典学名家伯内特翻译的,英文希腊文对照,与他们替我补回的今人新译版根本是两回事,这是不懂行情。再看《胡适文存》,我那四卷本是民国七十二年的翻印,不算什么好版本。可原书精装四册,朱红封面,是伴我多年的启蒙书,如今独遗首册,又能去哪里寻回呢?其余各书不是昔日师长赠赐,就是别有故事。比如说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是我在柏克莱一家老书店买的,这家令人难忘的老店现在已经停业了。那本周作人编的《明人小品选》,曾经塞在背包里伴我走过长江蜀道,旅宿中不时翻阅总有所得。书中的折痕,字行间的画线,这一切全都消失了。每一本书的失去,都是一个世界的结束。生气吗?我当然生气。还好我重读郑振铎的《劫中得书记》,乃明白失书亦有大小,我的小小损失比起郑先生的劫难真算不了什么。
③郑振铎先生是位大藏书家,一生努力考掘中国俗文学史,编辑过的书刊不尽其数。可是,他毕生最大的成就或许还是在抗战期间抢救文献的艰难工作。
④都已经是什么时候了,人家要不是弃笔从戎,就是写些鼓舞士气的爱国文章,一生爱书如痴的郑先生却还在收书藏书。眼看国家将亡,同辈友人也多不了解他到底在干什么,觉得他无聊。可是郑先生一方面看见许多珍稀古籍正不断流入外人之手,觉得以后中国人竟要到了外国才看得见中国书是荒谬的奇耻;另一面则不断目睹战火之中被焚成纸片的文献飞舞成灰;他如何不慌,如何不急?于是他放弃了自己的藏书计划,转而为国收书。一开始他靠的是个人力量,和北方书商抢书,人家背后要不是财雄势大的外国图书馆,就是正在搜寻各地方志的日本人,他怎么抢得过人家呢?有一回他在市面看到一堆好书,也不管阮囊羞涩,“竟以一家十口之数月粮,作此一掷救书之豪举”,硬是将书全部要下……他后来才得到重庆方面的支援,大手入市,把当时中国图书由南往北流的趋势逆转过来,尽收民间一切有价值的珍本,为文化存一丝命脉。
⑤我悼念一批在书展中被偷走的书,也抱怨了一下有关人员善后工作的缺失。然后有朋友认为我不该苛求于献身文化事业的人,真正该受到谴责的是偷书贼。他说得对,藏书与藏书的失散,有时候真是不太重要的。郑振铎先生在抗战炮火中不知失却了多少私人藏书,其中“元版的书数部,明版的书二三百部”,而他醉心的清人文集收藏竟有“手稿数部,不曾刊行者也同归于尽”。但他最介介于心的,不是数十年心血的沦亡,而是对不起古人。
⑥得到重庆政府资助,郑先生虽有钱买书,但他的日子并不好过,为避敌人耳目,有家不归,老在朋友处挂单,身上永远有一包换洗的贴身衣衫和牙刷毛巾,耳目永远留意街角的阴影和背后突然响起的脚步。买书,要秘密地买;藏书,要秘密地藏。等到把书偷运出去了,又要担心战火会不会波及海运的路线。尽管如此,他还是很满足。“我甚至忘记了为自己收书。但因为有大的目标在前,我便把‘小我’完全忘记得干干净净。我觉得国家在购求搜罗,和我们自己在购求搜罗没有什么不同”。对郑先生而言,自己的珍藏付之一炬固然可惜,但若有了更大的眼界,胸怀就不同了。相比之下,我不见了几本书就实在算不得什么了。
⑦坦白讲,对于那趁乱偷书的人,我反而发不出什么脾气。不是因为我觉得“雅贼”特别可以原谅,而是因为我对他有点期盼。我猜他费这番周章,应该还不至于把赃物拿去当废纸卖吧,我希望他能好好看看那些书。例如《胡适文存》,曾经启蒙过我,后来束之高阁,隐蔽蒙尘;现在在他手上,又会带给他些什么呢?就算他不看,转卖给旧书商,它也总有面对另一个读者的一线生机吧。每一个人的藏书都是他暂时淤塞的浅滩汐湖,终有流出冲散的一天,终有回到大河海潮的一刻,本来就非我所有。那些注定没有流传价值的,就活该蒸发,回归大气。所以无意义的书,不妨尽成废纸,且还有再用的价值,堪比器官捐赠。至于我所宝爱的那几本失书,这就叫做回归大海,被解放出去了,未必不可说是幸事。
(基于命题需要,文章有删改)
【1】读①②段,简要概括作者从哪两个方面来体现丢失的书对自己的重要性?
【2】读第③④段,简要概括郑振铎先生在抗战期间艰难地抢救文献的原因。
【3】第②段中作者认为“失书亦有大小”,请结合⑤⑥段,说说作者与郑振铎先生的失书有怎样的“大小之别”。
【4】读第⑦段,说说作者对藏书流失现象表现出一种坦然的原因。
【题目】阅读《骆驼祥子》的节选部分,完成下面小题。
拉车的一边走,一边儿喊:“有上清华的没有?嗨,清华!”车口上的几辆车没有人答碴儿,大家有的看着那两辆车淡而不厌的微笑,有的叼着小烟袋坐着,连头也不抬。那两辆车还继续的喊:“都哑巴了?清华!”“两块钱吧,我去!”一个年轻光头的矮子看别人不出声,开玩笑似的答应了这么一句。“拉过来!再找一辆!”那两辆车停住了。年轻光头的楞了一会儿,似乎不知怎样好了。别人还都不动。祥子看出来,出城一定有危险,要不然两块钱清华——平常只是二三毛钱的事儿——为什么会没人抢呢?他也不想去。可是那个光头的小伙子似乎打定了主意,要是有人陪他跑一趟的话,他就豁出去了;他一眼看中了祥子:“大个子,你怎样?”
“大个子”三个字把祥子招笑了,这是一种赞美。他心中打开了转儿:凭这样的赞美,似乎也应当捧那身矮胆大的光头一场;再说呢,两块钱是两块钱,这不是天天能遇到的事。危险?难道就那样巧?况且,前两天还有人说天坛住满了兵;他亲眼看见的,那里连个兵毛儿也没有。这么一想,他把车拉过去了。
拉到了西直门,城洞里几乎没有什么行人。祥子的心凉了一些。光头也看出不妙,可是还笑着说:“招呼吧,伙计!是福不是祸,今儿个就是今儿个啦!”祥子知道事情要坏,可是在街面上混了这几年了,不能说了不算,不能耍老娘们脾气!出了西直门,真是连一辆车也没遇上;祥子低下头去,不敢再看马路的左右。他的心好像直顶他的肋条……还没拉到便道上,祥子和光头的矮子连车带人都被十来个兵捉了去!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2】从选段内容可以看出祥子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两点即可。
【题目】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岁暮登黄鹤楼①
陈恭尹
郊原草树正凋零,历历高楼见杳冥②。
鄂渚地形浮浪动,汉阳山色渡江青。
昔人去路空云水,粤客归心向洞庭。
莫怨鹤飞终不返,世间无路托仙翎。
【注】①作者为抗清志士陈邦彦之子,其父殉难时他才十余岁。1659年南明覆亡,他怀着巨痛创伤南归故乡佛山,途经黄鹤楼,作此诗。②杳冥:高远而不易看到的地方。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冬季黄鹤楼周围草木枯凋零落的景象,展现出旷远迷茫的境界。
B.颔联描写沙洲好像在波涛中起伏,青山渡江而来,体现长江的壮阔声势。
C.颈联借黄鹤的典故,含蓄表达了此时复兴无望只得南归的无奈凄凉之情。
D.尾联中,黄鹤因在人间无处容身而一去不返,作者对此感到欣慰、释然。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俄而突厥寇边,太子①荐元吉北讨,欲因其兵作乱。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等劝秦王先图之。王乃密奏建成等与后宫乱,因曰:“臣无负兄弟,今乃欲杀臣,是为世充、建德复仇。使臣死,虽地下,愧见诸贼。”帝大惊,报曰:“旦日当穷治,而必早参。”张婕妤驰语建成,乃召元吉谋,曰:“请勒宫甲,托疾不朝。”建成曰:“善,然不共入朝,事何繇知?”迟明,乘马至玄武门,秦王先至,以勇士九人自卫。时帝已召裴寂、萧璃、陈叔达、封德彝、宇文士及、窦诞、颜师古等入。建成、元吉至临湖殿,觉变遽反走秦王随呼之元吉引弓欲射不能彀者三。秦王射建成即死,元吉中矢走,敬德追杀之。俄而东宫、齐府兵三千攻玄武门,闭不得入。接战久之,矢及殿屋。王左右数百骑至,合击之,众遂溃。帝谓裴寂等曰:“事今奈何?”萧瑀、陈叔达曰:“臣闻内外无限,父子不亲,失而弗断,反蒙其乱。建成、元吉自草昧以来,未始与谋,既立,又无功德,疑贰相济,为萧墙忧。秦王功盖天下,内外归心,立为太子,付军国大务,陛下释重负矣。”帝曰:“此吾志也!”乃召秦王至,尉抚之曰:“朕几有投杼之惑②。”秦王号泣不能止。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卷四》)
【注】①太子:李建成。②投杼:比喻因为流言蜚语而动摇了对最亲近者的信任。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欲因其兵作乱 因:因为
B.劝秦王先图之 图:谋取
C.矢及殿屋 及:达到
D.众遂溃 溃:溃散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觉变遽反走秦王随呼之元吉引弓欲射不能彀者三
A.觉变/遽反走/秦王随呼之元吉/引弓欲射/不能彀者三
B.觉变遽反/走秦王随呼之/元吉引弓/欲射不能彀者三
C.觉变遽反/走秦王/随呼之元吉/引弓欲射不能/彀者三
D.觉变/遽反走/秦王随呼之/元吉引弓欲射/不能彀者三
【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众人的建议下,秦王密奏皇上,表明自己处境危险,皇上十分吃惊。
B.建成决定去朝见皇上,他担心不去的话无法得知事情的变化。
C.秦王认为建成在草创之时没立下功劳,又常怀二心,不应该继承大业。
D.若让功盖天下、深得人心的秦王当太子,托付大事,皇上也如释重负。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张婕好驰语建成,乃召元吉谋,曰:“请勒宫甲,托疾不朝。”
【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①“下课铃怎么还不响”“老师千万不要拖堂”……对不少学生来说,这是课堂上最后几分钟的“难熬”心态。客观来说,经过40多分钟的“知识密集型劳动”,短暂的休憩既是身体的停顿,也是心理的调整。或闭目养神,或悄悄打盹,或窗前远眺……不少同学会选择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度过这“奢侈”的宝贵时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安不安静”“出不出教室”,并不能构成评判课间休息“充不充分”的理由。真正值得重视的问题,是那些“消失不见”的课间十分钟。这让难得的放松只能“见缝插针”,把紧张的学习节奏直接“拉满”。
②所谓“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弹簧如果长时间绷得太紧,就容易失去弹性、丧失活力。事实上,保障课间休息或者活动的时间,既是尊重教育教学规律的体现,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不管走出教室与否,在充足的、有保障的、没有压力的课间,自由活动大有裨益,既可以放松身心[A]保护视力[B]还能够增进友谊[C]培养交往能力[D]
③从学校管理的角度看,也的确有老师“有苦难言”。“学生在课间活动发生意外,家长会找学校或老师麻烦,甚至打官司,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种心态,必然会让老师们对课间时间“严防死守”,“一刀切”就成了简单且保险的做法。只不过,确保学校课间既“生动活泼”又“安全有序”,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底线要求。此前教育部颁布《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明确要求学校不得禁止学生在课间的正当交流、游戏等设置不必要的约束。
④当然,也有不容忽视的更深层原因。(甲)有人就表示,“取消课间活动问题不大,节省出来的时间还能多看几页书、多做几道题”。对不少老师和家长而言,“分分必争”。在他们眼里,孩子要在分数上“争先恐后”,就要在时间上“争分夺秒”。(乙)必须要明确的是,教育是一项立德树人的工程,既要注重 智力、 人才,也不能忽视 身心、 人格。(丙)“欲速则不达”,寄希望于靠课间十分钟来提高成绩,恐怕只会南辕北辙,最终适得其反。(丁)
【1】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休憩 (qī)
B.打盹
C.远眺
D.奢侈(chǐ)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必须要明确的是,教育是一项立德树人的工程,既要注重 智力、 人才,也不能忽视 身心、 人格。
A.开发 培育 完善 发展
B.发展 开发 培育 完善
C.发展 培育 开发 完善
D.开发 培育 发展 完善
【3】文中方括号中填入的标点符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4】下列所引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安不安静”“出不出教室”,并不能构成评判课间休息“充不充分”的理由。
B.事实上,保障课间休息或者活动的时间,既是尊重教育教学规律的体现,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
C.这种心态,必然会让老师们对课间时间“严防死守”,“一刀切”就成了简单且保险的做法。
D.此前教育部颁布《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明确要求学校不得禁止学生在课间的正当交流、游戏等设置不必要的约束。
【5】将“这种观念,本质上还是教育功利性的表现”一句还原到文中,最恰当的一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妈妈很爱小雅。小雅每天早上7点出门上学,妈妈觉得外面的早餐不够营养卫生,于是5点半便起来准备早餐。
由于长期睡眠不足,妈妈常常感到疲惫,总是在家里发脾气。在一次家庭谈心中,小雅鼓起勇气对妈妈说;“比起每天丰盛的早餐,我更希望看到您每天温暖的笑脸。”
爱当然重要,如何爱也很重要。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或叙述生活经历,或论述其中道理,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自己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