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陕西省西安市交通大学附属中学中考五模语文试卷
【题目】活动开始后,班长小秦搜集了一些关于西安的资料,请你帮他解决遇到的文字问题。
西安南望秦岭连绵,北依渭水天堑,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使得这里成为众多王朝的定都之地。半坡遗址贮藏着六千年前先民的生活遗迹,迄于西周时期的丰镐都城,始皇帝在此成就一统天下的传奇。阿房宫的断壁残yuán上有着杜牧“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凄然感叹,大明宫含元殿台基旁上演万国来朝的恢弘之仪,汉唐时期的辉煌盛景将长安推至巅峰。西安这座城,yì立东方,有文化的吟叹,有历史的回响。
【1】请根据语境,写出加点字正确的读音。
(1)汉唐时期的辉煌盛景将长安推至巅峰( )
(2)半坡遗址贮藏着六千年前先民的生活遗迹( )
【2】请根据语境,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
(1)断壁残yuán( ) (2)yì立( )
【题目】你和小组同学们打算通过经典诗文对答活动体悟华夏大地自然之美。
自然无字书,山水案头文。欧阳修说“(1)_______________,在乎山水之间也”,让我们追随古代文人墨客,踏上亲近自然的旅程。随白居易游春日钱塘湖,领略“(2)______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的旖旎风光;随范仲淹览边塞苍茫,体悟“塞下秋来风景异,(3)_______________”的西北边疆异景;携手苏轼、怀民夜游承天寺观“庭下如积水空明,(4)_______________,盖竹柏影也”的月光之澄澈。“凄神寒骨,(5)_______________”是柳宗元访小石潭,因空旷无人的环境和自身遭际而深感凄清;“它没有婆娑的姿态,(6)_______________”是茅盾在西北赞白杨树精神的呼喊。立足三秦,放眼华夏,我们在行走中,寻找精神的远方。
【题目】经典无国界,阅读经典可以丰富阅历,涵养性情。自古以来对公平和正义一直是人类共同的追求,请从下面两部名著中选其一,从主旨或人物形象上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海底两万里》 《格列佛游记》
【题目】班长小秦根据搜集的资料拟写了一段介绍陕西的文字,请你帮他解决遇到的文字问题。
①陕西文化是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上,融合了其他文化而形成的一种地域文化。②在先秦时期,关中地区是中华民族主要的活动地区之一。③在北宋经济中心南移之前,陕西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核心区域。④“秦中自古帝王州”,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演变,使关中地区形成了以古代帝王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和宗教信仰等共同组成的文化体系。⑤总之,三秦大地处于中华民族核心地带,因此陕西也成为中国古代文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
(1)请提取第③句的主干。
(2)第④句有语病,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3)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句中“融合”“形成”在句中的词性不同。
B.第②句中“在先秦时期”在句中作状语。
C.上文语段中“地域文化”“发展演变”“政治制度”“科学技术”的短语结构类型相同。
D.第⑤句是条件关系复句。
【题目】为培养青少年爱国、爱家乡情怀,作为地道的陕西人,你也想为家乡文旅贡献一份力量。请完成以下两项活动。
(1)按顺序写出“陕”的笔画。
(2)假如你的朋友来陕西旅游,请从下列民俗中任选一个推介给他们。(100字左右)
安塞腰鼓 肉夹馍 大雁塔
【题目】三秦中学举行“我的家乡·美如画”绘画作品征集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两项活动。
(1)你们班级选送的绘画作品是以西安的标志性建筑“西安城墙”为主体,请你从以下古诗词中寻找灵感,增加一个构图元素,并解说你的创意。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示例:我增加的构图元素是“杨柳”,创意来源于刘禹锡的“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柳道离别”。城墙庄严肃穆,杨柳随风飘拂,营造出恬静、淡然的美妙意境,为古城西安增加了一丝浪漫的文化气息。
(2)小文作为获奖班级代表要参加今天下午的颁奖典礼彩排,大约晚回家20分钟。她让你给她妈妈捎个话,你会怎么说。
【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量子计算可通过特定算法产生超越传统计算机的算力,解决重大经济、社会问题,被认为可能是下一代信息革命的关键技术。
②2023年10月,中科大成功构建了255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三号”,处理高斯玻色取样的速度比上一代“九章二号”提升一百万倍;“九章三号”在百万分之一秒内所处理的最高复杂度的样本,当前最强超级计算机“前沿”需要花费超过二百亿年的时间。
③高斯玻色取样是一种利用光子作为量子比特进行量子计算的方法:利用光源发射多个光子,经过一个复杂的线路网络,最后通过多个探测器进行测量,得到一个概率分布。因为它涉及到大量的复数运算和矩阵运算,高斯玻色取样也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即使是最强大的超级计算机也无法在合理的时间内完成。研究团队成员陆朝阳说:“我们研制了基干光纤时间延迟环的超导纳米线探测器,首先把多光子态分束到不同空间模式,然后通过延时把空间转化为时间实现了准光子数可分辨的单光子探测系统。这些创新使团队首次实现了对250个光子的操纵能力,极大提升计算的复杂度。
(摘编自《中国科大实现“九章三号”光量子计算原型机》,中科大官网)
【材料二】
①《九章算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数学专著,被尊为算经之首,其编纂也是集体劳动的成果。据刘徽记载,《九章算术》从先秦“九数”发展而来,以解决人们生产、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为目的,包括近百条一般性的抽象公式、解法,246个应用问题:分属方田、粟米、衰分、少广、商功、均输、盈不足、方程、勾股九章。少广章介绍了开平方、开立方的方法,其程序与现今程序基本一致,奠定了我国在高次方程数值解法方面长期领先世界的基础。方程章采用分离系数的方法表示线性方程组,相当于现在的矩阵,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完整的线性方程组的解法。在西方,直到17世纪才由莱布尼兹提出完整的线性方程的解法法则。
②《九章算术》确定了中国古代数学的以计算为中心的框架,为此后1500多年里中国数学领先世界奠定了基础,其蕴含的算法和程序化思想,仍给数学家以启迪,推动着计算机的出现和发展。20世纪末吴文俊先生指出:“《九章》所蕴含的思想影响,必将日益显著,在下一世纪中凌驾于《几何原本》思想体系之上,不仅不无可能,甚至说是殆成定局。”
(摘自《九章算术》序言,有删改)
【材料三】
汉代以前,人们都以为北辰星处在北天的正中位置,所以称之为“极星”。自从祖亘用玑衡加以观测验证,才发现北天极点不动的位置,是在北极星所在天区的尽头,其视觉定位距北极星还有一度多。熙宁年间,我受命提举司天监,掌领历法官的职事,曾杂考星象历法,用浑天仪观测考求北极星的位置。夜初时分,北极星在窥管中,不多时候就游出于窥管之外了。以此知道窥管太小,不能容纳北极星游动转行的范围,于是渐渐扩展窥管来观测它。如此历时共三个月,才使得北极星完全在窥管中游动,始终看得见而不会再隐去。然后知道北天极点不动的位置,距离北极星最远还有三度多。当时每当北极星进入窥管,就另外画一张图。图为一正圆形,于是画北极星的运动位置于圆形中。凡是初夜、中夜、后夜所见的位置都具备,分别画在图上。这样共制出二百多张图,北极星才一直在设定的圆形内循环运动,运行轨迹夜夜不差。
(译自《梦溪笔谈·象数一》卷十七)
【注】①北辰:北极星。②祖亘:祖冲之之子。
【材料四】
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今天文梦,在仰望星空时会产生无尽的遐想。这是刻在我们基因里的好奇心。不管在哪个国家,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好奇心都会逐渐降低,因为他们会越来越专注于某个领域,也会对习以为常的东西不再提出问题。但有一部分人例外,他们能在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中看到问题,提出来并想办法去解决。所以说,科学家就是长大的孩子。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院长郑永和指出:“创新最怕的就是形成路径依赖。找到解决问题的新办法可以称作创新,如果下次再遇到相同问题时,我们会按照上一次的路径去解决,慢慢就形成了路径依赖。”
摘编自《如何激发孩子们“刻在基因里”的科学好奇心》2023.26《中国青年报》)
【1】结合【材料一】,完成“九章三号”“高斯玻色取样”原理示意图。
①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
【2】我校科学社团模拟了一场跨时空的科学对话,请结合上述材料补充对话内容。
小语:习近平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禀赋。”当代中国青少年应该如何培养创新能力?
吴文俊:我们应有文化自信,要(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祖亘:在自然现象中发现问题,要(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郑永和:要用创新的办法解决问题,就要(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文: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创新的基因,我们要保护好它。
【3】下列表述不符合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
A.“九章三号”的运算能力,是当前最强超级计算机“前沿”所无法匹敌的。
B.《九章算术》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为目的,是中国数学的奠基之作。
C.“北辰星”虽名为“极星”,但并非居于正北方,其位置也不断变化。
D.由于专注于某个领域的学习,大部分孩子对习以为常的东西不再好奇。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河路过玛曲
马宇龙
①古老的黄河从巴颜喀拉山而来,越过青藏高原,像一台蒸汽列车,冒着白汽驶入陇原大地,开始了陇上的漫漫行旅。此刻,我就坐在这列火车上,我就是黄河的一朵浪花、一波微澜。河水一头扎入甘南,却猛地掉转方向,拐出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弯。这个一百八十度的大弯,是河流遭遇了群山的阻挡,折向西北而形成的。
②这里是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玛曲,在藏语中的意思就是黄河。在我印象中,以黄河命名的县只此一家。自古河水东流,玛曲的黄河却颠覆了人们长久以来对大江大河走向的一贯认知。黄河在这里不仅西流,而且来来去去,不断往复,由此滋生出一片广阔而美丽的湿地。
③耳边回响着歌唱玛曲、歌唱黄河的民歌,我登上这片草原的制高点之一——像剑一样直插天边的山梁,远眺黄河蜿蜒曲折,柔美地逶迤远去。想起少年时,一个朋友第一次去兰州看黄河,回来后逢人就念叨:黄河一点都不咆哮,就跟咱家门前那条河一模一样。可见,《黄河大合唱》是何等深入人心,使人们忘记了黄河还有舒缓温柔的上游。
④顺着蜿蜒流淌的黄河行走,我觉得自己的血脉也开始升温,对于黄河“母亲”一般的感觉在我心中不断滋长。由源头的涓涓细流一路抵达玛曲的黄河,经过宽阔草原的滋养补给,渐渐变得湍急,变得清澈明亮起来。因为河流不断复回,玛曲的土地大多是湿地。无数的支流,还有支流的支流,再加上丰茂的水草、肥壮的牛羊,点缀出草原的原始生态之美,广袤而苍凉。湿地辽阔,长河曲折。从襁褓中走出来的黄河,保留着本真的模样,就像一个新生的婴儿。她惺忪眼里的一切都是新鲜的、梦幻的、神秘的。她一边走一边摸索,一边成长,一路吸纳各个支流,在这里终成大河。终成大河的她,在柔美尚多于壮美之时,与玛曲黄河大桥相遇。
⑤这是不是她遇见的第一座大桥,我不清楚。但她的欢欣,她的激越,早已被那不停歇的哗哗声响表露无遗。以后的千里之行,她将走过更多的桥,面对更大的山、更深的谷,遇见更美的风景,但这一次的邂逅,注定烙在她的心里。源源不竭的水源补给赐予她巨大的力量,从此她再也不用惧怕下游那些传说中的崇山峻岭、高峡低谷了。
⑥站在桥上,我望见成群的牛羊,互相交错的雪山与湖泊,还有目光所及处那些红色屋顶的房子。云层低垂,阵阵风起,让一片辽阔苍茫多了秀丽与妩媚。不用问,那一定是牧民们生活的村庄,那里一定有好多身穿长袍的卓玛,弯腰弓背,在劳作,在歌唱,不紧不慢地维系着人们与自然的关系。这样想着,果然看到两个穿绛红长袍的女子俯身从河中取水。她们先将水弹向天空,再弹向大地,最后抹一下头顶。她们感恩黄河,将黄河时刻呵护在手心,捧上额头,百般怜爱疼惜。她们是一群真正热爱黄河的人。
⑦在桥上站了太久,我的裤脚被风鼓鼓吹起,我知道黄河已经翘首远方,催我出发了。那么,走吧!与这条壮阔河流一道,且行且回顾,在一往情深地投身于苍茫群山间的谷地后,重新回到青海的怀抱。黄河以一颗奔赴之心,莽莽撞撞,在跌宕坎坷的旅途上,于此处以退为进,难道是为了给这片土地留下一个命运与共的生态湿地吗?
⑧草原的尽头,峻拔的高山绵延起伏,与牦牛群和羊群相伴而生,好像已连上了天边涌动的白云。黄河就是一个丹青高手,左勾白云、右挑山脉,笔墨所到之处,画下一条条曲线,描摹出一片片水草丰美的牧场、一个个原始古朴的本真天地。我使劲地招手,黄河的背影漫漫汤汤、一望无际。她走了,我成了广袤草原上一个白色的点、一抹亮晶晶的水。
⑨我久久站在甘南,站在玛曲的湿地,期待西去的她再次东返,在另一个路口再一次与我相遇。
选自《人民日报》2024.4.27.第8版)
【1】黄河路过玛曲时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请结合语境,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但这一次的邂逅,注定烙在她的心里。(如何理解“烙”的含义?)
(2)难道是为了给这片土地留下一个命运与共的生态湿地吗?(作者这样写,有什么言外之意?)
【3】文章第⑥段写穿绛红长袍的女子有什么作用?
【4】作者用“她”而不用“它”来指代“黄河”,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5】游记这一体裁,涉及内容广泛,写法自由,风格多样,读来既能增广见闻,也能带来美的享受,引发心灵的共鸣。下列两则材料在描写黄河的语言特色和形象特征方面有何不同。
【甲】
黄河就是一个丹青高手,左勾白云,右挑山脉,笔墨所到之处,画下一条条曲线,描摹出一片片水草丰美的牧场、一个个原始古朴的本真天地。
——马宇龙《黄河路过玛曲》
【乙】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梁衡《壶口瀑布》
【题目】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小题。
【甲】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腊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洧二干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节选自《活板》)
【乙】
凡墨烧烟凝质而为之。取桐油、清油(菜籽油)、猪油烟为者,居十之一。取松烟为者,居十之九。凡造贵重墨者,国朝①推重徽郡人。或以载油之艰,遣人僦②居荆、襄、辰、沅,就其贱值桐油点烟而归。其墨他日登于纸上,日影横射有红光者,则以紫草汁浸染灯芯而燃炷③者也。
(选自《天工开物·丹青》)
【注释】①国朝:本朝。②僦jiù:租赁。③燃炷:燃烧。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
(1)瞬息可就( ) (2)一板已自布字( )
(3)遣人僦居荆、襄、辰、沅( ) (4)就其贱值桐油点烟而归(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每韵为一帖 取松烟为者
B.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 入则无法家拂上
C.以草火烧 或以载油之艰
D.以松脂、腊和纸灰之类冒之 唐十之九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2)凡造贵重墨者,国朝推重徽郡人。
【4】【甲】【乙】,两文都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智慧和创造才能。请概括其在活字印刷和制墨工艺上的共同特点。
【题目】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下面诗句与“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暗含的情感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B.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C.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回乡偶书》)
D.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其一)
【2】早读课上,有的同学朗读“暂凭杯酒长精神”的“长”与“精神”之间停顿,而有的同学认为没有必要停顿。你怎么看呢?请说明理由。
【题目】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学校举办“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书法、戏曲、武术、乐器、国画、汉服……这些事物都来到了我们身边,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大门。班级准备推荐你参与“讲讲我们的故事”主题征文。
想一想,你与它们之间有怎样的故事?对你有怎样的启发?请结合生活经历,自选角度,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③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
④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