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铁岭市调兵山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卷
【题目】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音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勋(xūn) 丰饶(yáo) 深宵(xiāo) 锋芒必露(bì)
B.硕果(shuò) 粗糙(zào) 胆怯(qiè) 貉立鸡群(hè)
C.气魄(pò) 哺育(bǔ) 豁亮(huò) 正襟危坐(jīn)
D.呜咽(yàn) 坚韧(rèn) 默锲(qì) 藏污纳垢(gòu)
【题目】选出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语言运用对于文字________的塑造是核心的、本质的,作家有责任也有义务精准________语言的魅力。如今,网络文学创作虽________蓬勃发展的态势,但这不是说文学作品已经________。
A.风格 把握 呈现 登峰造极
B.格调 把握 出现 登峰造极
C.风格 捕捉 出现 炉火纯青
D.格调 捕捉 呈现 炉火纯青
【题目】对下列各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幽默的力量是巨大的,它有时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有时又如同一把开心锁,有时更似一缕温暖的阳光,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②幽默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它用机敏和睿智给人们带来快乐。③如果你会幽默,那你是一个幸运的人;④若你不会幽默,那么你要学会去至少欣赏幽默。
A.句①中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
B.句②中“它”指代的内容是“幽默”。
C.句④是病句,修改方法是将“那么”删掉。
D.“力量”“态度”“如果”三个词词性不完全相同。
【题目】下列各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描写了旧中国北平城一个普通人力车夫的一生。
B.司马迁,字君实,北宋政治家、思想家,主持编撰史书《资治通鉴》。
C.《木兰诗》是一首民歌,选自北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D.闻一多,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有诗集《红烛》《死水》。
【题目】名著阅读。
祥子一生的爱恨情仇、辛酸血泪,都聚象在人力车上,请结合《骆驼祥子》的相关情节,完成表格填写。
人力车 | 经过 | 祥子性格变化 |
第一辆 | ① | ③ |
第二辆 | ② | |
第三辆 | 虎妞用自己的80元私房钱,从二强子手中为祥子买来一辆二手的人力车,可是虎妞在生孩子时难产死去,为了置办丧事,祥子卖掉了车。 |
【题目】古诗文默写
(1)谁家玉笛暗飞声,___________________。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_____________。(《春夜洛城闻笛》)
(2)___________________,关山度若飞。___________________,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3)《木兰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夸张的手法突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
【题目】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题。
【甲】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 【乙】《鹿柴①》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②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
注释:①鹿柴(zhài):王维辋川(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别业胜景之一。柴,通“寨”或“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②返景:夕阳返照。景,同“影”。
对两首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都描绘了诗人独自在幽静的自然环境中寻求心灵宁静的场景。
B.《竹里馆》通过“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心境,而《鹿柴》则通过“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传达出诗人对尘世生活的向往。
C.两首诗都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通过声音或光影的对比,突显了环境的清幽与宁静。
D.《竹里馆》中的“明月来相照”与《鹿柴》中的“返景入深林”都借助自然景象来映衬诗人的内心情感,增强了诗歌的意境美。
【题目】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密①以薄②鞯乘牛,挂《汉书》一帙③角上,行且读。越国公杨素适④见于道,按辔蹑⑤其后,曰:“何书生勤如此?”密识素,下拜。问所读,曰:“《项羽传》。”因与语,奇之,归谓子玄感曰:“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玄感遂倾心结⑥纳。大业九年玄感举兵黎阳遣人入关迎密。
(选自《新唐书·李密传》)
注释:①密:李密,隋末参与杨玄感起兵,失败后投农民起义军瓦岗军,成为首领。②薄:薄草。③帙:书套,指书卷。④适:恰巧。⑤蹑:追随。⑥结:结交。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肃遂拜蒙母/玄感遂倾心结纳
B.孰若孤/何书生勤若此
C.按辔蹑其后/南市买辔头(《木兰诗》)
D.见往事耳/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大 业 九 年 玄 感 举 兵 黎 阳 遣 人 入 关 迎 密。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
(1)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2)密以薄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4】同是读书学习,甲文写孙权①____________;乙文写李密②____________。
同是结交朋友,甲文中鲁肃因③____________,于是主动结交;乙文中杨素因④____________,影响儿子杨玄感倾心结交。
【题目】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调查显示:2024年我国成年国民纸质阅读:图书阅读率为59.8%;报纸阅读率为23.1%,较2023年下降了0.4个百分点;期刊阅读率为17.5%,较2023年下降了0.2个百分点。数字化阅读方式(电脑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等)2024年使用率为80.3%,较2023年提高了0.2个百分点。
②2024年我国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86.2%,较2023年提高了2.0个百分点。
【材料二】
翻开一本秦兵马俑电子画册,屏幕上立即展示各种秦俑立体造型;戴上VR眼镜阅读一本关于航天的图书,宇宙飞船近在眼前;手机端下载移动应用程序(APP),机器人开始为孩子朗读智能绘本……在杭州举办的第五届中国数字阅读大会上,5G、人工智能(AI)、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云计算等新技术纷纷亮相,充分展现了未来阅读的无限可能。
【材料三】
喜马拉雅是一个专业的音频分享平台,主要提供有声小说、有声读物、儿童故事等多种音频内容,还提供了丰富的书籍和课程资源。喜马拉雅的用户评价普遍较好,平台上的经典著作如《平凡的世界》和《小王子》等受到年轻用户的喜爱。用户可以在通勤、午休、用餐等多种场景下使用喜马拉雅,音频内容的陪伴属性使得听书成为许多人日常生活的部分。
【材料四】
①本学期学校举行了“爱阅读”系列活动,在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同学们发现书的类型不同,阅读方法也不同。比如《科学家故事100个》属于人物故事集,《城南旧事》属于长篇小说。下面是一位同学读这两本书写的两则阅读小贴士。
②小贴士一:读《科学家故事100个》,反复品读精彩的语段,理解书中描写的具体事例,感受人物形象。
③小贴士二:读《城南旧事》,厘清故事情节认识人物形象,分析环境并思考其意义,获取主旨。
【1】对以上材料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材料一,2024年我国未成年人的图书阅读率相较于2023年有所上升。
B.材料二提到,在杭州举办的第五届中国数字阅读大会上,展示了多种新技术。
C.材料三介绍的喜马拉雅这个专业的音频分享平台平台,用户评价是最好的。
D.材料四指出,在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对于不同类型的书籍,应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2】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拓宽了我们的读书形式。阅读材料一、材料三,补充完成下面表格。
三种读书方式整理 |
【3】学校组织阅读《骆驼祥子》,结合材料四,你使用怎样的阅读方法?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__。
【题目】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渡口那支难忘的歌
王仙桃
①“晚霞映红于都河,渡口有一支难忘的歌。唱的是咱长征源,当年送走我的红军哥哥……”
②一首由王晓岭作词的《红军渡长征源》,正在渡口播放。于都河两岸的灯火,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跳跃着。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前的广场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常。
③站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前,抬头仰望碑身上那几个鲜红的大字时,听到有人在念:“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于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一些从史志材料里打捞出来的记忆,在我的脑海里瞬间苏醒。
④1934年10月。那时的于都河,还叫雩都河。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包围和追击,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率中央红军主力,分别从瑞金、兴国等地战略转移,抵达中央苏区腹地于都河北岸,进行休整。
⑤对于大部队的进驻,于都人民倾其所有,筹粮筹款,为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提供坚实的保障。向南转移的第一步,就是要跨过于都河。当时的于都河宽600多米,水深浪急,所要经过的8个渡口中,有5个需要架设浮桥。为了让红军顺利渡河,于都人民和红军一起,在最短的时间内收集了800多条船,但还远远不够。百姓们知道后,纷纷搬出自家的桌子、门板等。一位70多岁的曾大爷,甚至连自己的寿材板①也捐了出来。
⑥木板和船只凑齐了,可国民党飞机的轰炸一刻也没有停止,架设临时浮桥只能在夜间悄悄进行。于都百姓做足了准备,和红军一起,每天下午5点半以后开始下水搭建浮桥,到晚上8点前就要完成。红军夜里渡河后,又赶在第二天清晨6点以前把浮桥拆除。搭建的材料分散隐蔽在岸边的树林或农舍里,不能留有任何痕迹。
⑦1934年10月17日到10月20日,中央、军委机关和直属部队及一、三、五、八、九军团共8.6万余人,分别从8个主要渡口星夜渡过于都河,迈出了长征第一步,开始了战略大转移。
⑧历史,从于都河上一跃而过。于都县从此成为“长征第一渡”
⑨那一年,穷苦的于都人民献出了3年的口粮。
⑩那一年,于都县参加长征的青年多达1.7万人。可后来统计才发现,除少数人在到达陕北后被编入红军队伍,大部分都在长征途中壮烈牺牲。在于都县档案馆里,你无论翻到哪一个地方的烈士名单,都会发现很多备注栏里,有一行醒目的字:“北上无音讯”。
⑪因为长征,于都也有了更多的注脚:在作家魏巍的笔下,它是“地球的红飘带”的出发地;在埃德加·斯诺的笔下,它是“惊心动魄的史诗”的卷首。
⑫90年过去了。眼前的河水,已不再像过去那样湍急。当年红军渡河的8个渡口,全部架起了大桥,临近城区的就有红军、长征、集结、渡江、胜利等5座大桥。每次开着车,穿行于连接城市中心的集结大桥时,我都感觉自己如在梦中。
⑬城市的崛起和蜕变,就像蝉的羽化,变化大到你无法想象的程度。沿河两岸树木荫翳,花团锦簇。城市里,富硒和服装产业强势崛起。四通八达的铁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规模宏大的工业园,造型独特的体育馆,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仿佛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
⑭傍晚,一艘印着“长征集结号”字样的游船,在河心缓缓而行。远处,群山在列队致敬,一座座大桥,扛着夜色,巍然而立。通往远方的高铁,正鸣着长笛,在旷野里尽情歌唱。
注释:①寿材板:人去世做棺材的木板。
【1】请阅读第⑤⑥两段,概括于都人民在红军长征中做出的巨大贡献。
于都人民的巨大贡献 | |
首先 | ① |
其次 | ② |
然后 | ③ |
【2】选文第⑦段写红军渡于都河,在时间、军团、人数、渡口方面,都用具体准确的数字详细介绍,为什么?
【3】结合全文,说说为什么于都有“长征第一渡”的称号?
【4】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⑬段划线的句子。
【5】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于都河是红军长征渡过的第一条河。结合两篇文章内容,请概括红军完成了长征这一人类壮举的原因有哪些?
【题目】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诚实的花生
林金石
①“花生向来都很诚实的,它从不骗人!”儿时,每到拔花生时节,母亲总会一边拔一边对我们这么说。
②那时我总疑惑:花生是植物,又不是人,何来的诚实,何来的骗人?心里虽这么想,嘴上却不说出来,因为,我总觉得母亲是在说“疯话”,所以也就懒得理会她,只是轻蔑一笑,笑她迂腐,笑她没文化。
③母亲确实没文化,她读完小学一年级后就不再读书了。小小年纪的她就得分担家务:放牛、割草、挑水、种菜……
④嫁给父亲以及有了我之后,她就更加勤奋了:每天天蒙蒙亮就拿着锄头和弯刀出去了,待月亮东升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里。尽管如此,她脸上总溢着满足的笑:“今天又垦出了两块荒地,明天拿点花生去种,孩子那么爱吃,且花生营养高,等到秋天一定能有个好收成。”她边说边用那双黑乎乎的手随意抹了一把脸上的汗。
⑤有一次周末,我非常好奇母亲说的垦出来的那些荒地,于是便跟随她到地里去。让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从家到母亲垦出的那些荒地足足有好几公里呢,且还是在半山腰!那地方蕨草丛生,土地贫瘠,坚硬干旱。看到这样的土地,我不禁怀疑起母亲来:“就这地方?能有好收成?”母亲一边除草一边乐呵呵说道:“这地方路远地偏,荒着也是荒着,咱拿来开垦不会被人说闲话,况且你要是把这地种肥了,人家高兴还来不及呢!”听母亲这么说,我不禁在心里轻笑:“狡辩!”“你可别小看这地又瘦又硬的,但经过我手都能肥起来。”母亲轻描淡写道。
⑥母亲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种花生前,她隔三岔五地来地里烧一些草木灰撒进泥土里当肥料;花生种下之后,她又时不时从山脚挑水上来淋花生;等到花生开花时,她又经常来地里除草、松土、撒草木灰……看着母亲每天像陀螺一样忙个不停,我们都极力劝阻,可她每次都说:“做人不能太懒,太懒哪怕你有金山银山也会吃成空山,只有勤奋,才能把空山变成金山银山。”母亲的话说得我们没有任何反驳的理由。
⑦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到了拔花生的时节。我们跟随母亲来到地里拔花生。当我把一棵棵花生从泥土里拔出来时,我惊讶地发现:每一棵花生都密密麻麻地长满了花生果,且每一颗花生果都非常坚实饱满。于是,我不得不由衷钦佩母亲:“妈,真的呀,好多好饱满的花生啊!”母亲自豪地笑了:“我就说嘛,花生向来都很诚实的,它从不骗人!”此刻,我才终于明白了母亲所说的话。
⑧是啊,花生向来都很诚实的,它从不骗人——你对它勤奋培育,它就长得又多又饱满,你对它不闻不问,它就长得又少又干瘪。其旅途中也是如此,你脚踏实地,才能收获又多又饱满的“花生”;倘若你总是懒懒散散,投机取巧,我想,你可能连一棵花生苗都看不到。
【1】根据选文中关于母亲的内容,填写表格。
内容概括 | 每天天未亮即劳作,月升方归,垦荒、种花生、挑水、施肥等事务亲力亲为。 | ② | 通过亲身示范传递“勤奋创造价值”的理念给孩子,用花生丰收让孩子明白道理。 | ④ |
形象特点 | ① | 淳朴智慧 | ③ | 母爱深沉 |
【2】文中“我”对母亲种花生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结合具体情节简析。
【3】选文第③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4】选文结尾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题目】以“收获”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收获不一定是物质的积累,它可以是失败后的经验,是帮助他人后的快乐,是坚持兴趣后的成长,是读懂一本书后的顿悟……
要求:①自选角度,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②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套作、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题目】在漫长的等待中,我理解了_________。
(示例:等待种子发芽的过程中,我理解了生命的力量;等待父母下班的黄昏里,我理解了责任的意义;等待比赛结果时,我理解了得失的坦然……)
要求:①自选角度,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②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套作、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